此時日上三竿,書院學子不入精舍聽講,反倒成群結隊聚攏於城南一角的古槐之下捧書閒談,似乎在等著什麼人。
南劍城民見此景象也是見怪不怪,皆知學子們等的是何人。
那是在兩年前來到南劍的一個訃算先生,就住在城外山中,每逢初一、十五便於古槐之下起一卦攤兒,卜問吉凶。
卦資不貴,且人極好,無論何人求卦,老先生都不拒絕。遇到真有難處的,不但指點迷津,還時常失瞭解卦錢。
這些學子當然不是來問鬼神的,而是來找先生說經的。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書院裡的學子發現老先生學識極深,對經義的理解比之教諭也不輸半分,且時有驚人之解發人深醒。
所以,從那之後,來此求教的儒生越來越多,以至於老先生來一次也算不了幾卦,掙不得幾個銀錢了。
可那先生依舊不惱,有問必答,彷彿並不在意少掙了銀錢,卻是更讓人敬之三分。
儒生們又等了一會兒,忽見遠處有一舊袍佝僂的身影打著卦幡,蹣跚走來。
眾人無不一喜,齊齊迎之上去,幫老人提幡的提幡,攙扶的攙扶。
老人自是高興,有如見到自己的孩子一般含笑以對。
若非已經改朝換代,且福建各處叛軍四起,倒給人一種太平閒樂的假象。
安頓老人在樹陰處坐下,儒生們恭敬地圍坐一旁。
“出雲先生可來了,若再晚些,我等弟子卻是要尋到家裡去嘍。”
老人自號“出雲”,不知姓什麼,儒生們也只得這麼叫著。
老人聞之一笑,“上了年歲,走的慢了。”
“那...開始吧!且說說,這半月可有什麼新鮮時事?”
這是老人的規矩,問講經義不收儒生們的銀錢,卻是要用時事訊息來換。
當下,有儒生上言道:“這半月發生的大事還真不少呢!,建寧、邵武兩地的叛民或被元軍剿滅,或藏入深山,暫時已經無甚威脅。”
“只是讓兩地這麼一鬧,福建各地幾近絕收。明年青黃不接之時,必有大飢。”
......
“其實問題也不大,學生聽說,行省參政魏天佑是湖廣王相阿里海牙的舊僚,早前寫信求援。阿里海牙念及舊情,甚是重視,委派新會糧商馬南寶籌集了大批糧米,如今已經運到福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