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律動性的出力,沒有超出警戒線,只要習慣了之後,其實並不會覺得累。
最怕的是那種不規律的出力,很短的時間,就會疲憊不堪。
就像在長跑運動員可以在平地跑步四十多公里,可是讓他們去山地跑試試看,一腳低一腳高的,幾公里他們就廢了。
一個下午,趙德昭也加入了進來,兩把刀就又完成了四十煉,現在已經達到了八十煉。
仔細觀察了一下燒的通紅的刀坯,再冷卻之後觀察,聽聲音,然後趙德昭感覺已經差不多了。
所謂的百鍊刀,其實並不是一定要一百次煉製,而是要達到某個期待的效果。
現在這兩把橫刀的材質,就已經達到了趙德昭預計的目標。
看到刀身那美妙的花紋,真是讓人著迷。
不過,這還沒有完全完成,因為還有最重要的開鋒,淬火。
淬火如果出現失誤,就有可能廢了這兩把刀。
這個時候,不要說趙德昭了,就連裴格安也老老實實待在一邊,看裴甲這個老師傅忙活。
淬火一共有四個步驟,在最後一次確定了刀身不再微調之後,會進行加溫,退火,回火,淬火。
後世有了完整的熱處理工藝,可是這個技術,在這個時代根本不可能實現。
在這個方面,裴格安也只是理論家,沒有一點經驗。
反倒是趙德昭見識的多,專門讓人把淬火的豬油燒開,又冷卻到八十度到一百度左右,才進行最後一道工序。
這種將油溫加熱的淬火後世很普及,因為人們已經能掌握細微的差別。
可是這個時代,還只能泛泛地瞭解。他們最多能說出油冷和水冷的差別,卻不知道八十度的油淬火,能更好地保持鋼材的長期穩定。
前後花了一個多月,一直到八月初,周臻和裴格安終於利用後世的知識,在這個世界有了一點收穫。
兩把橫刀一長一短,長的大約九十五厘米,刀背厚約一厘米,重約十斤,對趙德昭來說,目前還有點太重了。
短的只有八十厘米左右,相對薄一點,窄一點,與此同時,重量也減下來了近一半,不到六斤重。
實際上,這個重量對趙德昭來說依舊有點重,一般普通的鋼刀,最多三四斤重。
像後世奧運會的重劍,也才一斤多。
而這還不是最終重量,因為劍柄還需要裝飾,還要製作刀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