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操作,用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時間,才打造出了兩個刀坯。
這兩個刀坯就是裴格安採取的就是烏茲鋼的煉製方法,也就是大馬士革刀的鋼材。
這種鋼材是用坩堝加溫,用四十八小時時間,將爐溫加熱到差不多一千兩百度。
在這個溫度下,鐵塊就會變成海綿狀鐵,裡面充滿了氣泡。
殘渣化作液體流出,但是留下的,就是最精華的鐵。
在這個時候,將毛竹的碳粉加入進去,然後封爐繼續燒製,不過需要把爐溫慢慢回覆到八百度左右,這又是一天時間。
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樹狀碳化鐵晶體,這種晶體也稱為滲碳體,也就是碳化三鐵。
晶體在爐溫變化的過程中最佳化,均勻分佈於在滿布小孔的海綿體鐵體內,事實上是大馬士革鋼花紋或水紋的主要成份。
滲碳體或者說碳化晶體非常堅硬,抗酸性強,當鋼被拋光後會呈現出帶白色或銀色。
而其他成分對比珠光體,主要是粘結金屬組成,經腐蝕成黑色。這樣就形成了漂亮的花紋。
看到刀坯,裴家父子就再也沒有半點不願,掌握一種新的鍊鋼方法,對他們這種鐵匠世家來說,就是生存下去的保障。
刀坯並不是完整的刀型,還需要在背後加入熟鐵,讓過於脆的刀身變的韌實。
與此同時,還有最複雜,最艱難的過程,那就是脫碳。
烏茲鋼很硬,也很脆,主要就是含碳量太高。
普通高碳鋼也只有百分之零點六左右的含碳量,但是烏茲鋼一般在百分之一點五以上。
所以大馬士革刀雖然鋒利,但是絕對不能去砍硬物,一砍就斷。
所謂的脫碳,其實就是打鐵。
刀坯包鋼之後,就開始了一次次反覆鍛壓。
趙德昭第二天上午上完課過來,他們已經完成了兩把刀的四十煉。
烏茲鋼鍛壓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這個時候,裴格安的重要性更強。
因為她製作的助溶劑,以及各種礦產的粉末,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
鍛壓其中一把,另一把就在爐子裡燒,裴格安負責加助溶劑。
這把打完,另一把拿出來繼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