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殿內,可就站著百十來號開國元勳!
撇開其中的紈絝子弟,以及年幼的二代、三代不論,光是初代元勳功侯,就不下十指之數!
這十幾號人,是完全有資格出任太尉,位列三公的!
但從百官諱莫如深的面色,就不難看出此事的本質——太尉一職有沒有合適的人選,還得上面那位說了算···
劉弘說有,那即便沒有,百官也得想辦法,找出這麼一個‘合適’的人才。
可劉弘說沒有,那即便全天下的人都有資格出任太尉,百官也得想辦法,讓所有的人都出於某種原因,而‘不適合’出任太尉。
食君之祿,為君分憂,不外如是。
即便不考慮這層現實角度的考量,光是此時的狀況,就足以讓百官將所有的意見收回肚子裡,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地板之上,觀察木板的紋路。
——當今罷設太尉的風聲,早在周勃死後,就已經為整個朝堂所熟知了!
在灌嬰班師回朝,卻並沒有升任太尉,而是‘升職’為皇帝太傅之後,此事更是從‘傳聞’,變成了漢室君臣間不成文的默契——不要再提太尉了!
在這種情況下,身為丞相的審食其卻依舊開口,提議劉弘‘選人擔任三公、九卿空缺的之位’,其意圖不言而喻。
如果百官過去幾十年的官僚生涯,沒活到狗肚子裡去的話,此時的朝堂之上,正在上演一樁歷代封建王朝,都無法避免的場景。
——君相爭權!
雖然沒有經歷過後世那些權臣當道的年代,但對於漢室朝臣而言,帝王和丞相之間的明爭暗鬥,卻也不是什麼陌生的事。
戰國之時,秦有相國呂不韋擅權,楚有屈、景、昭三家掌政。
即便是在漢室,也曾有類似的事發生:高皇帝一朝,有丞相蕭何自汙;孝惠一朝,身為丞相的曹參,也有‘御劍收藏家’的斜槓身份。
曹參之後,也有王陵面對呂后時不畏強權,義正言辭的拒絕呂后‘遍封呂氏子弟為王’的提議。
在王陵被呂后明升暗貶為皇帝太傅之後,漢室‘君相之爭’的局面,被呂氏外戚亂政所掩蓋。
可即便如此,王陵的繼任者陳平,也是在去年年初,發動了青史留名的‘諸侯大臣共誅諸呂’,開了外臣以武力清洗皇室的先河。
正是陳平開了這個先河之後,後來的景帝在晚年才夜不能寐,只一句‘此此怏怏,者非少主臣’,就將丞相周亞夫活活餓死在詔獄!
武帝豬爺,更是在晚年成為了‘被迫害妄想症’的資深患者,為巫蠱之禍埋下了最主要的隱患。
高皇帝有蕭何自汙、孝惠皇帝有曹參‘垂拱而治聖天子’;
呂后時期有王陵面折廷爭、陳平內外勾結剷除誅呂;
歷史上的文帝陛下,有張蒼因‘黃龍改元’而被罷免;
景帝有那句‘此此怏怏,者非少主臣’;
武帝有冤死丞相公孫賀、腰斬丞相劉屈氂。
結合此間種種就不難發現,無論是在此之前的太祖、孝惠、呂后時期,還是在歷史上的文、景、武帝時期,漢室天子與丞相之間的茅盾,都從來沒有消失。
而此刻,便是當朝丞相闢陽侯審食其,接過歷代前輩們的重擔,正式開始履行自己的天然職責——奪權!
“臣以為,陛下所言雖有理,卻略有不當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