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番外:《新史記·太宗本紀》(後元)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番外:《新史記·太宗本紀》(後元)二 (2 / 3)

頒佈《討胡令》之後,太宗皇帝細說匈奴單于對孝惠莊慈太后的羞辱,藍田大營聚集的漢軍將士和百姓都義憤填膺,跪求太宗皇帝召集大軍,討伐匈奴單于軍臣。

冬十一月,長安軍民二百餘萬人遞上血書,再次請求太宗皇帝派兵討伐匈奴。

春二月,太宗皇帝任命大司馬何未央為帥,以曲周侯酈寄率領弓弩軍隊二十萬、俞侯欒布率領陌刀衛十萬,弓高侯韓頹當率領重甲槍騎兵十萬,中郎將李廣率輕甲弓騎兵十萬,合計五十萬大軍,從武威、朔方、雲中、馬邑北出草原。

春三月,大司馬何未央所部中軍在朔方以北七百里遭遇匈奴單于庭主力,雙方大戰至夏五月,最終,匈奴單于軍臣率殘部數萬人,西逃到了姑且水。

韓頹當所部重甲槍騎兵,在狼居胥山以東數百里的地方,遭遇了匈奴左賢王部,不過十天之後,韓頹當所部殲滅了匈奴左賢王部四萬餘騎兵,俘獲了左賢王部,包括左賢王於單在內的貴族、牧民、騎兵三十多萬人,馬、牛幾十萬匹,羊不計其數。

李廣所部輕甲弓騎兵部隊,一路尾隨單于庭追到了匈奴水,逼迫匈奴單于庭繼續西遷到了呼揭山。

到這個時候,整個草原都已經見不到匈奴人的騎兵,牧民也都被各路軍隊捉拿,北海以南,都插滿了漢軍的旗幟。

秋八月,太宗皇帝下令,由捕獲的匈奴牧民為苦力,沿狼居胥山向東西方向建造長城,並派邊卒五萬到在姑且水一帶防守。

文鼎十年,在草原新設弓盧、幕東、居胥、浦奴、文漢五郡,並在大幕以南設立安北都護府,由大司馬何未央為第一任安北都護府都督。

春二月,太子行冠禮,加冠成人,並冊立李氏為太子妃,這就是後來的孝文皇后。

夏四月,頒佈敕封詔諭,封冠軍侯何未央為英國公,年俸五百金,不享封土。

秋七月,李廣所部武威都尉西進至蒲昌海,西域樓蘭、車師等國上表請奏,願意以漢室為宗主國。

秋八月,太宗皇帝下令,言蒲昌海南北建造長城,新設敦煌、酒泉、居廷三郡。

以武威都尉李廣開疆拓土的功勞,敕封李廣為汝陰侯,食邑四千戶。

文鼎十一年,太宗皇帝在坐御輦前忙上林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走路非常吃力地老人,太宗皇帝就讓太僕停下御輦,上前問道:老者這是想要去哪裡呢?

老者說:如今漢室人人都吃穿不愁,唯獨文人士子苦於想要報答國家,卻沒有門路。

我飽讀百家經典,活了好幾十年,都沒有能做一個一百石的小官,現在正要去那個憑藉武勳嫌貴的後輩家裡,祈求收容。

太宗皇帝頓時感到奇怪,便又問道:當今天下,法、墨、儒、黃老諸學派的學說都存在,就連雜家、陰陽家、縱橫家出身計程車子,也有一些做了漢室的官員,老者為什麼會覺得文人士子沒有報答國家的門路呢?

老者說:如今天下大行考據,文人士子自然可以憑藉認識幾個字,算幾道算術題,就在地方的縣衙做一個刀筆吏,但那些真正有才華,有治理國家能力的賢者,卻根本無法得到報答國家的機會。

太宗皇帝頓時感到慚愧起來,將老者請入了宮中,居住在石渠閣,不時請教國家大事。

夏四月,太宗皇帝召開石渠閣會議,召集天下所有文學學派,讓這些學派派出學識過人,受人敬仰的代表,一起來商議大事。

這次石渠閣會議,是各個文學學派後來發展的重要轉折。

在這次會議中,儒家、墨家、法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黃老學派都派代表參加,太宗皇帝親自與會,並讓太子旁聽。

在這次會議當中,各個學派都表述了本學派的中心思想,互相之間都交流、學習到了很多正確的東西。

此次會議後,太宗皇帝為各個學派做出了評論:

——黃老學,善於透過無為而治的方法,給予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比較適合用在亂世之後,百廢待興的時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