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劉啟又怎敢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太子、皇帝生涯中,對自己的太子妃、皇后那般冷落,竟使薄氏入宮數十年,卻連一個女兒都沒生下?
說到底,無論是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還是長安朝堂的文武百官,都在欺負薄氏沒人,薄皇后沒人撐腰而已。
若是單從政權安穩的角度來講,光是薄氏外戚人丁不豐這一項,也足以讓景帝劉啟出於‘若薄氏子立,則儲君無母族助力’的考慮,做出廢黜薄皇后的決定。
——若是薄氏能為儲君提供足夠的助力,那景帝劉啟大可把其他的兒子,如小豬劉彘之類的,過繼一個給薄皇后。
再怎麼樣,也總比廢后所帶來的政局動盪要來的合算。
要說薄氏外戚是絕對反面例子的話,那漢室開國時期的那家外戚,就是絕對意義上的正面例子了。
——呂氏一族!
在朝堂、軍隊,乃至於宮中,呂氏外戚的基本盤,與文帝薄氏外戚幾乎一般無二。
同樣是東宮有太后坐鎮,儲君有本族太子妃,軍中有良將一二人。
但就是在這種近乎同樣的情況下,呂氏外戚和薄氏外戚的‘作為’,卻呈現出了兩個極端!
文帝劉恆登基的位,薄太后做了什麼?
不過是在身後出謀劃策,不時提點而已。
但為了將兒子劉盈扶上皇位,呂后卻是做到了封建時代,一個太后所能做到的所有事情!
在兒子成為皇帝之後,薄太后整日在東宮誦經修煉,硬是讓文帝劉恆獨自面對陳平、周勃等‘德高望重’的開過老臣。
而呂后在兒子成為皇帝之後,卻是在朝中大展身手,直接一手臨朝稱制,硬是讓漢室社稷第一次政權交接,沒有掀起一毫的水花!
在兒子英年早逝之後,呂后又扶著兩個孫子坐上皇位,安安穩穩撐了漢室江山足足八年!
從這幾點來說,高皇帝劉邦以呂雉為後,以薄氏為姬,是有道理的。
就算撇開兩位女強人不談,薄、呂兩家的男丁,也是呈現出了極大的差距。
薄氏唯一的牌面薄昭,一生幾乎只幹了一件好事:在呂后駕崩只是,替時為代王的劉恆提前去長安趟趟渾水。
除此之外,薄昭一生的所作所為,幾乎都是在做‘論皇帝的舅舅怎樣才會把自己作死’的親身示範。
反觀呂氏,則可謂人才輩出——先是周呂侯呂澤,憑一己之力,幾乎打下了漢室半壁江山!
在後世的演繹中,呂澤由於政治原因被刻意淡化,其一生的成就,也是大半被安到了淮陰侯韓信的頭上。
但若是從客觀角度,單獨討論個人功績,周呂侯呂澤之於劉漢,絕不亞於常遇春之於朱明!
即便是在呂澤戰死在劉漢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呂氏外戚,也湧現出了無數人才。
呂臺、呂產、呂祿等人,無一不是弓馬嫻熟,文武雙全的狠人!
只不過物極必反,相比起‘沒本事’的薄氏外戚,呂氏實在是‘太能幹’了些······
現在,柴武從何廣粟、何強、舒駿,乃至於看上去和何廣粟毫無關聯,甚至由於同樣的外戚身份,而隱隱站在對立面的秦牧之間,看出了一絲‘外戚望族’的潛力。
原因無他:人丁繁盛,後繼有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