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407章 華夷之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407章 華夷之別 (3 / 4)

而在漢匈城池攻防戰當中,有一個在匈奴婦孺皆知的規律:一旦漢人城池的箭羽全部消耗掉,那城池被匈奴人攻破,就是一到兩天之內的事。

在箭羽全部消耗掉後的第二天,漢人便有八成以上的機率,或棄城出逃,或留守城牆,和攻城的匈奴部隊進行貼身肉搏白刃戰。

到了那時,匈奴攻城部隊可以肆無忌憚的跑到城牆下,而不用擔心被突然飛來的弓弩箭羽放倒。

反倒是城牆牆頭,打算推下滾木、石塊的漢軍守卒,會有極大的機率被匈奴弓騎射殺。

一旦牆頭被匈奴人佔據,那這個城池,也就大機率是匈奴攻城部隊的囊中之物。

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簡單籠統的理解為:今日這三個多時辰的功臣,屠奢透過三千奴隸士卒,以及數百本部勇士為代價,換得了此次‘馬邑攻奪’的進度條,大概達到了25%。

——起碼在得知馬邑守卒是六萬餘,而不是五千左右時,呼奢是這麼認為的。

那麼接下來,呼奢的戰鬥思路也就很明顯了。

繼續派出奴隸跑回部隊,消耗漢人軍卒的體力,以及馬邑城內的弓羽箭矢,並在四天後的清晨梭哈,全軍壓上,奪去馬邑!

如此一來,和白羊王就‘雙方都派奴隸’達成一致,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乍一眼看上去,這個要求好似並沒有什麼過分的地方。

放在中原,這就好比兩支部隊合力攻城,其中負責衝擊城牆的部隊傷亡有些大,所以主將提出,讓另一隻協同作戰部隊也派出攻城隊,一同承擔傷亡。

但放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事情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在草原,各遊牧部族之間的征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草場、水源的爭奪為主導因素。

而在戰鬥結束之後,勝利方從戰敗方身上獲取的‘戰利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戰敗部落的牧民為主。

——不是獲得這些牧民,而是講這些牧民搶回,變成自己的奴隸!

‘奴隸’這個硬通貨在草原的口碑,幾乎不亞於中原的黃金!

而在單于庭為主導的戰爭當中,匈奴軍隊的責任、利益分配,也和中原有著較大不同。

在中原華夏文明,無論是此時還是未來,戰鬥繳獲往往都需要先上繳,而後由掌權者進行合理分配。

而對於責任,華夏部隊往往也會將其細化到極致:大到戰略目標,小到行動時間,都會包含在華夏部隊的戰鬥計劃當中。

但在匈奴的文化背景下,類似的狀況則根本不可能出現。

就拿此次的馬邑戰役來說:匈奴單于冒頓在派出白羊、折蘭、樓煩三部為先鋒的時候,只做出了一個略有些模糊的命令:在月虧之前(十五天之內),攻下馬邑。

除此之外,匈奴單于庭沒有對先鋒部隊做出任何指示;什麼時候開始攻城,什麼時候,或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結束攻城,全都由先鋒部隊自行決定。

還有一點不同,便是華夏部隊,總是會有一整套嚴格至極的指揮體系;任何一場戰爭,無論其規模大小,都會有一個總指揮。

如三年前,呂后派關中大軍十萬南下,以討伐悍然稱帝的南越王趙佗,周灶便被任命為徵越將軍,主掌大軍一切事物。

又如正在進行的馬邑戰役,親自駐守馬邑城的大將軍柴武,便是此次馬邑戰役毋庸置疑的總指揮官。

但在匈奴,情況又有所不同了。

就好比此時作為匈奴先鋒的折蘭、白羊、樓煩三部,理論上都是平級。

用後世的話來說,折蘭王、白羊王、樓煩王三人,都是匈奴先鋒的指揮官。

從秩序的角度來講,這三人都沒有命令其餘二人的權力,也沒有服從其餘二人命令的義務。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