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如今的匈奴,絕大部分部族預設的‘武勳’制度:奴隸在戰場上殺死敵人的奴隸,就能得到一個和其他女奴留下血脈的機會。
如果在戰場上殺死敵人的勇士,那就將擺脫奴隸的身份,成為一本光榮的本部勇士!
這樣的承諾,雖然看上去並不算什麼‘重大力度’的賞賜,但對於早已失去人生目標的奴隸而言,卻不亞於封侯拜相、為一脈之先祖!
自然而然,在部族出征作戰的時候,部落內的壯年男奴們,都會想盡一切辦法,無論是討主人歡心,還是展現出自己的勇武,都要爭取一個隨軍出征的機會。
從某種角度上而言,匈奴人對奴隸階級的戰爭動員,也頗有一絲前秦二十一級軍功勳爵名田宅制度的意味在其中。
但相較於拼死作戰,被舊六國驚駭的稱為‘虎狼之師’的前秦銳士,匈奴奴隸階級,在戰場上很難形成可觀的戰鬥力。
原因也很簡單:不外乎長期捱餓、過度勞作、忍受折磨所帶來的生理缺陷,以及軍械·······
在匈奴,參加戰鬥的奴隸不會被賜予馬匹,也不會被髮放任何開鋒的武器。
就拿今日來說:折蘭部攻城之時,薩滿祭司在奴隸部隊,用一些虛無縹緲的承諾蠱惑著奴隸的心神,而後,便是一個個木棍、石塊,被髮放到奴隸們手中。
腦海中迴盪著薩滿祭司們的‘承諾’,奴隸們鼓起勇氣,揮舞起手中的木棒、石塊,呲牙列嘴的徒步跑向馬邑城牆。
這樣的‘戰鬥面貌’,其結果顯然是註定的。
——今日一戰,折蘭部投入了至少三千奴隸兵,其中能直挺挺跑到馬邑城牆下的,很可能不超過一百人!
剩下的,都在‘英勇衝鋒’的路上,被馬邑城牆之上屹立著的漢軍將士,用弓弩箭羽給釘死在了城外。
如果匈奴有類似後世的戰鬥總結、報告的制度,那呼奢的戰鬥報告,便大概會是這個樣子;
——報告指揮部:今日的戰鬥,我部派出炮灰部隊三千,成功消耗漢軍弓弩箭矢數萬,併成功將六架木梯搭上敵方城牆,為後續攻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上司對呼奢的回覆,也大機率是:指揮部收到,並對你部提出口頭表揚,再接再厲。
這,就是奴隸部隊對匈奴的存在意義。
消耗敵方箭矢,以及敵方將士的體力,並用廉價的奴隸,換取一些對本方有力的優勢。
在這樣的使用態度下,要還是有奴隸能殺出一條血路,完成‘殺死一個敵人’的目標,那就算封個卑小王,匈奴也毫不吃虧。
——一個長期吃不飽肚子,每天勞作將近九個時辰,還能在戰場上用棍棒殺死敵人的奴隸,說是無雙猛將都絲毫不為過!
但很顯然,這樣的無雙猛將出現的機率極低,想透過戰爭來改變命運的奴隸,大都改變不了自己被當做炮灰使用的慘淡下場。
而在漢匈之間的戰鬥之中,奴隸部隊的作用又被稍稍放大了些。
如果是在草原,兩個部族之間互相征討,那大機率會發展成綿延數百里的騎兵追逐、拉扯戰。
在這種情況下,奴隸的存在價值並不會很高,充其量,也就是放奴隸們在戰場中散開,躲藏在草叢裡,看有沒有機會在被馬蹄踩死之前,將一個敵方騎兵拉下馬。
但在對漢室的戰鬥當中,則從未出現過匈奴人更擅長,也更為習慣的騎兵追逐戰,反倒是如今這樣的攻城戰居多。
畢竟在匈奴,漢人被稱為‘連馬匹都無法征服’的民族;當發現匈奴騎兵的馬蹄聲時,漢人總是會躲進高大的城牆、關隘之內,而後用弓弩頑強抵抗。
在這種時候,‘奴隸炮灰’這種特殊的兵種,顯然就能派上更大的用場了。
還是拿今日的戰鬥來舉例:呼奢派出的折蘭奴隸軍三千人,以及正規部隊的攻城,起碼讓馬邑的漢軍守卒在短短八年,消耗掉了五萬以上的弓弩箭矢!
而通常情況下,一座守備力量為五千人左右的邊塞城邑,其弓弩箭羽的儲備,基本不會超過二十萬支。
也就是說:透過今天這三個時辰的攻城,以及三千奴隸兵的代價,呼奢便消耗掉了馬邑四分之一的箭羽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