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李陵才高氣傲,自然是有他的資本——以五千‘步兵’被匈奴單于庭本部八萬精騎層層包圍,李陵依舊率軍五千,射殺了一萬五千以上的匈奴騎兵!
為了圍剿李陵所部的五千漢卒,匈奴單于庭至少損失了四萬以上的青壯勇士!
但無奈雙方兵力差距太大,匈奴正處於‘必須答應漢室一次’的關鍵時期,對於李陵所部的圍剿幾乎是傾全國之力。
反觀漢室這邊,主將李廣利與李陵之祖父李廣本就不是一個陣營,李陵出征前又拒絕為李廣利押送後勤輜重,得罪了李廣利。
而作為後援部隊的路博德,自然也對這麼一個毛頭小子,對自己這個前任伏波將軍的狂傲感到惱怒。
各方面原因綜合之下,李陵所部成為了孤軍深入,沒有救援、接應的孤軍。
五千步兵組成的孤軍,在草原被單于庭八萬騎兵包圍,其結果,顯然是註定的。
最終,李陵所部將士射光了將近五十萬支箭矢,最後彈盡糧絕,被徹底包圍在一處山谷之下。
如果故事到這裡,以李陵‘誓死不降’,多拉幾個敵人墊背為結束,那根據李陵的戰功,李氏一門得封個千戶左右的徹侯之位,幾乎是板上釘釘。
哪怕李陵最終和霸王一樣,在奮力廝殺之後拔劍自刎,也必然能成就千古佳話。
但故事的轉折點,也恰恰出現在了這裡。
——李陵,投降了。
非但投降匈奴,李陵還在後來成為了匈奴的右校王,實打實的貴族!
甚至於在匈奴期間,李陵還曾代表匈奴單于庭前往北海,勸說被羈押流放的蘇武也和自己一樣歸附匈奴!
就這樣,李陵奮戰數十日,憑無馬弓騎五千,殺敵數以萬計,最終卻落得個‘漢奸’之名。
反觀漢使蘇武,對於漢室幾乎稱得上是毫無功勳、貢獻,但只憑守節這一項,就成為了骨氣、漢節的代名詞,最終回到長安,官至九卿(典屬國,今之典客)。
這兩個故事放在後世,或許會引發一定的爭議:為什麼?
蘇武毫無功勳,就只是沒投降,就能成為青史留名的名臣;李陵奮戰殺敵,功勳卓著,只因為投降匈奴,其所有的武勳都被否決?
實際上,二人最根本的一點不痛,並非是蘇武無有功勳,而李陵功勳卓著,而是骨氣、氣節。
簡單來說:李陵那樣的名將不能說遍地都是,但在當時的漢室,也並非找不到同一水平線的人。
但蘇武所展現出的氣節,以及長達十九年始終堅定不移的忠臣,卻是滄海一粟。
說白了,李陵就是個很能賺錢,但一有事就拋妻棄子的人,而蘇武是個能力平庸,卻始終將妻兒父母記掛在心中的踏實人。
這樣的兩個人放在一起,但凡是個明智的人,都知道如何做選擇。
而對於深受陸賈‘透露情報’之利的趙佗而言,陸賈的所作所為,幾乎可以堪稱是‘賣國’。
即便陸賈的存在讓南越獲利,即便陸賈透漏的情報幾次讓趙佗佔據戰略優勢,但這依舊改變不了趙佗內心深處,對陸賈的鄙夷之深刻。
這個時代就是這樣:對於忠貞不二的人,即便是敵人,也會給與一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