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391章 大戰前夕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391章 大戰前夕 (2 / 4)

所以之後的一切,從最開始屯兵代谷(今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至原平市一代),到‘敗退’廣武、樓煩,乃至於最終從樓煩撤出趙長城,都是冒頓的誘敵之計。

之後劉邦輕敵冒進,不顧大軍主力尚未抵達,便跟著冒頓出了趙長城,北抵平城(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決定暫做駐紮。

平城戰役,平城之殤,白登之圍,便發生在此時,位於平城東北方向數里的白登山。

對於漢室而言,那是歷代皇帝不敢忘、不能忘的痛;對於漢世宗孝武皇帝而言,那是執其君長問罪於高廟的血海深仇!

但對於整個劉漢政權而言,白登之圍,僅僅只是平城戰役的一個小插曲。

在後續大軍主力趕到戰場後,冒頓大軍被來了一出反包圍,旋即落荒而逃,劉邦所部之圍不攻自破。

藉著冒頓大軍北撤,漢室也一舉奪回雁門一帶的大片疆域,設立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

之後,異姓諸侯因韓王信之遭遇兔死狐悲,蠢蠢欲動起來。

恰逢此時,探得漢室虛實的冒頓單于也將目光轉向了另一大敵——河西月氏,與漢和親的意圖明顯。

雙方可有‘要事要處理’,這才有高皇帝劉邦和親安胡,騰出手來,安心解決異姓諸侯。

從客觀角度上來講,平城一戰,漢室絕對屬與勝利一方——如今依舊屹立在趙長城外的雁門郡,以及郡治善無,便是明證!

但無奈的是:平城一戰之後,漢室的戰略重心愈發南移,從北方防線,轉移到了關東異姓諸侯之上。

從平城一戰吹響‘異姓諸侯專用喪歌’之後,劉邦在僅剩的最後五年皇帝生涯,都奔波於剿滅、剔除異姓諸侯勢力之上。

先是將魯元公主嫁給趙王張敖,和平取締張氏趙國,而後又逼的燕王盧綰北逃匈奴、楚王韓信身死長安、梁王彭越三族盡誅。

再加上死於韓王信之前的燕王臧荼,以及乖寶寶長沙王吳芮,漢初七位異姓諸侯,便也只剩下淮南王英布(黥布)。

最終,劉邦也死在了平定英布叛亂中,一枚不起眼的流矢之上。

高皇帝劉邦一俟宮車晏駕,漢室陡然陷入了長達十五年的混亂之中。

先是孝惠皇帝七年,後又是孝懷皇帝四年、當今劉弘頭四年。

到現在,平城戰役過去足足二十二年,那場勝仗為漢室帶來的成果,也已經一點一滴耗盡。

原本重歸中央政權掌控的雁門地區,再度成為了北方蠻夷打家劫舍的樂土;在堪輿上位於漢室北國境線以南上百里的馬邑,再度成為了北方第一道防線。

甚至可以說:馬邑並非是第一道防線,而是一座為趙長城,及身後的樓煩縣、太原地區預警的前哨站而已。

而在任何一個時代,生活在這樣一座連邊境都算不上的城池,都是百姓最不願意的事。

實際上,馬邑城內的百姓組成,也證明了這一點。

——不到一萬的百姓當中,有一千五百以上的流放刑徒、三千以上的代國郡兵,以及同等數量的軍屬。

即便是加上馬邑周圍方圓數十里的範圍,只要是在樓煩縣、趙長城以北的區域,就幾乎沒有自願定居馬邑的普通百姓。

這也使得馬邑城的人員組成,簡單到令人一目瞭然。

——三千邊防戰士戍邊,軍屬照顧其生活,刑徒負責耕作。

此時的雁門地區,也還沒有如歷史上那般,因漢文帝三年的河南戰役而被漢室徹底掌控。

沒有了文帝的《許民弛山澤》令,漢室依舊嚴格的關津之下,商業也還沒有繁榮起來。

再加上馬邑以北,也只有一座類似狀況的善無城,就使得馬邑城的人員流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