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在面對匈奴騎兵靈活機動、騷擾的情況下,漢室最有效的打擊手段,就是遠距離殺傷。
至於各式長、短兵器,基本都很難派上用場。
——戈、矛等長武器,也就能讓匈奴人最靠前的一排騎兵捅下來,而後就只能被拋棄。
至於短兵器肉搏,那更是匈奴人的搶先——在遊牧民族史上,匈奴是少有的‘騎馬的步兵’。
匈奴部隊雖然以騎兵,但作戰方式卻總是更偏向於暴力美學的貼身肉搏。
這就使得漢室部隊在面對匈奴騎兵時,一邊希望匈奴人下馬,一邊又不希望匈奴人太快下馬。
因為匈奴人騎著馬,漢軍弓弩部隊很難捕捉靶心;可要是匈奴人下馬了,那就意味著漢軍陣列被衝散,開始全面肉搏混戰了。
在這種尷尬的局勢下,弓、弩等遠距離打擊武器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我就架著弓、弩,你不下馬我堅決不射擊!
你敢下馬不?
你敢正面衝鋒,進入弓弩射程不?
這樣一來,匈奴人也很配合的開始了‘反覆佯攻恐嚇、施壓,在外圍放幾輪冷箭,卻始終不敢正面衝擊陣營’的操作。
而漢軍則嚴陣以待,隨時關注匈奴騎兵的距離,一旦進入射程,便是一輪鋪天蓋地的箭雨射出去。
從將軍們的口中,聽到這種作戰場景的時候,劉弘一度陷入困惑當中:匈奴人不敢衝,漢軍又不敢散開陣列,那不就是乾耗著嗎?
最終,劉弘從久居飛狐逕,與匈奴人‘交道甚深’的柴武口中,得到了準確的答案。
——在這般對峙一到兩天之後,匈奴人最終還是會不顧箭雨,硬衝向漢軍陣列。
在柴武的場景繪畫中,甚至出現了匈奴人被漢軍將士射的像刺蝟一樣,卻還能奮力廝殺數個時辰的神話事蹟!
正當劉弘對此提出質疑時,殿內的將軍們不約而同的一愣,對劉弘說:這有什麼的?
俺們也有的是被箭羽射中,直接把箭尾一砍,繼續廝殺的經歷!
這種神奇的狀況,顯然和劉弘想象中,雙方士卒中箭便立刻倒地,旋即被踩踏至死的場面嚴重不符!
——不是說弓弩是遠距離殺傷性武器嗎?
怎麼射中了敵人,敵人還能繼續戰鬥?
要真是像柴武說的那樣,一個被射程刺蝟的匈奴人還能繼續砍殺小半天,那射箭的意義在哪兒?
少府不分晝夜的趕製、在武庫囤積那麼些弓弩劍羽做什麼?
最終,還是柴武看出了劉弘的疑惑,為這個疑團解開了謎底。
——錐形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