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對文人而言或許是懦弱的藉口、逃避的說辭,但對皇帝而言,卻是需要時刻謹記的信條。
但越想,劉弘就越覺得哪裡彆扭。
作為政權一號人物,要隨時注意人生安全是沒錯,放在哪朝哪代、古今中外,都是這麼個理。
可劉弘心中,那股‘這沒什麼,首腦都這樣’的主觀意識越強烈,潛意識裡的抗拒便愈發濃郁了起來。
等想明白潛意識裡這股抗拒的來源之後,劉弘終是淡笑著點了點頭。
以皇帝的身份前往首都平民區,必然會導致安全出現隱患不說,還會在某種程度上,沾染‘破壞政治規則’的嫌疑。
——無論哪朝哪代,但凡是華夏政權,最高領導者與最底層平民之間的對話,往往都是不被認可的。
舉個簡單地例子。
劉弘跑到了某地的農田邊,跟某一個鄉間老農交談,最後得知,當地官員胡作非為,對地方百姓百般欺壓;而後劉弘雷霆大怒,下令朝堂徹查此事。
這樣一件事放在後世,那不過是一次再正常不過的尋訪,但在漢室,在古華夏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這就是破壞政治規則。
在下令朝堂‘徹查該老農所在地的行政狀況’後,劉弘所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如何解決老農的困難,如何改善當地的行政。
而是劉弘要跟朝堂給出一個解釋:自己為什麼會和一個老農搭上話?
自己又為什麼會出現在農田邊上?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這有些本末倒置:問題的關鍵,不應該是老農的悲慘遭遇,以及當地官員的問題嗎?
怎麼又成了劉弘無故外出的惹得禍?
實際上,即便是在後世,類似的事情也會得到相似的處理方式。
——只要沒有引起太過巨大的輿論關注。
在漢室,以及其他封建時代也一樣,還是同樣一件‘老農向皇帝狀告官員不作為’的事。
如果是老農在田邊,跟穿著便服的皇帝劉弘隨口一說,那這件事,劉弘最後大機率要承擔‘干涉地方執政’‘鼓勵、慫恿越級報告’‘破壞政治規則’的黑鍋。
可要是劉弘在聽說這件事之後,跟老農說:老人家,這件事小子我管不了,估計皇帝老兒能管,我知道登聞鼓在哪裡,我帶你去吧?
如果最後老頭兒真的敲響了登聞鼓,並和換了身衣服的劉弘又說了一遍當地官員魚肉百姓的事,那劉弘就不算破壞政治規則了。
——人家自己來找我說的,又不是我問的~
或許說起來很複雜,但簡單概括一下,實際上也很好理解:皇帝向下不越級,起碼是不大幅度越級考察,官員向上不越級彙報。
這主要來源於華夏政治文化秩序中,最具代表性的‘我上司的上司不是我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