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弄明白這兩個問題,劉弘才能徹底弄清楚:現在的匈奴人,為什麼不可能從北地入侵,而是會選擇馬邑;以及,如果匈奴人確定從馬邑而來,那漢室可能遇到什麼問題?
準確的說,是原本歷史上的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遇到了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武帝劉徹卻能解決。
沒讓劉弘困惑多久,柴武就對第一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出乎劉弘意料,又能完美解答劉弘疑惑地解釋。
就見柴武略帶些欣慰的發出一聲感嘆,那複雜的目光,就好像是在說‘陛下終於長大了,懂事兒了’。
“陛下之問,確乃此間利害之處;匈奴若自北地入而擊蕭關,則吾漢室必有大患!”
說著,柴武便面色輕鬆地掃了眼在場眾人,隨後和眾人一同,帶著一副理所當然的默契,對劉弘躬身一拜。
“然陛下當知:兵家之大忌有三。”
“何也?”
“一曰:歸師勿掩;二曰:窮寇勿追。”
“其三,便乃腹背受敵,當自側腹暗遁,而不可自背腹強攻也!”
聽到這裡,劉弘不由暗自點了點頭:窮寇勿追、歸師勿掩,在後世都是婦孺皆知的俗諺了。
至於後面那句,劉弘也能大致意會。
——當腹背受敵的時候,不應該向這兩個方向發起攻擊,而是應該實際從兩側逃離,從而結束腹背受敵的狀況。
就像一支部隊攻城的時候,若是側翼或身後出現敵軍援兵,應該第一時間停止攻城,並儘快脫離戰場,以避免被城內和城外的敵軍包夾。
因為前後夾擊,就意味著敵人只要想,就隨時可能讓本方陷入包圍圈。
但這個狀況,用在靈活的匈奴騎兵叢集身上?
看著北地與匈奴接壤的河套地區,劉弘暗自搖了搖頭。
河套地區,算是漢匈接壤的國境線當中,僅有的一處東西向接壤,而非南北向接壤的部分。
具體形容,就是說:如果把漢室版圖形容成一個方塊,那河套,就是這個方塊確實的左上角。
在這個方向,漢室的北地地區與匈奴東西接壤,隴右地區又南北相接。
如果按照柴武方才的話推斷,匈奴人不選擇北地攻打漢室的原因,是忌憚騎兵叢集在自西向東攻打北地時,隴右地區的漢軍會北入河套地區,威脅匈奴騎兵叢集側翼。
但這個說法,有兩點站不住腳。
第一:相較於隴右,此時掌握在匈奴人手中的河套地區,大半處於更高的地勢;對隴右,河套地區的匈奴人具備‘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
而漢室要想從隴右進入河套地區,卻要從低處冒著弓羽箭矢,向著高地勢前進。
這顯然不符合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規律。
第二,就是機動性。
側面威脅的戰略意義,是讓敵人陷入‘可能被包圍’的戰略困境,從而放棄攻擊,甚至退出戰場。
但漢室無論是北地還是隴右,乃至於長城防線絕大多數守備力量,都是步兵叢集。
——甚至是以材官為主的重步兵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