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現在的劉弘,雖然基本大權在握,但終歸年紀尚輕,政治威望不夠堅厚。
要是再來一場‘匈奴騎兵直搗黃龍,出現在甘泉山一代’的戰役,劉弘很難保證自己還能安坐於皇位。
所以,在北地、雲中、馬邑、右北平這四個方向當中,劉弘最為擔心的,就是北地方向成為匈奴人的選擇。
道理再簡單不過:如果是個選項都是錯的,那首先要排除最錯的那個答案。
能讓匈奴人一騎絕塵,旬月間兵臨漢都長安的北地方向,就是劉弘眼裡‘最錯’的那個答案!
劉弘不明白,為什麼自己都能看出來的漏洞,身為老油條的柴武卻有意無意的忽視了?
非但柴武,就連殿內站著的濟濟數十位軍方將領,都似乎沒有察覺被柴武‘漏掉’的北地方向。
反倒是劉弘提出‘為什麼不說北地’時,眾人都露出了一種···
姨母笑?
這一切,劉弘都迫切需要一個合理得解釋。
要知道漢室針對匈奴的守備力量,是從高皇帝年間開始,就處於每年穩定增強的態勢。
在文帝劉恆登基,並掌握大權之後,漢室北方防線的壯大速度,更是肉眼可見的加快!
而北地方向,能在漢室鼎立將近四十年後,於文帝十四年被匈奴人攻破,就意味著這個漏洞一直存在。
在漢室守備力量越來越強大的背景下,從劉邦建立漢室那一天,到漢文帝十四年,這個方向的攻打難度,是在一點點上升的。
反過來說,匈奴人越早攻打這個方向,就可能會遭受越弱的阻力,取得越大的成果。
那為什麼,匈奴人不在高皇帝年間、孝惠皇帝年間,以及後來呂后掌政的十來年,乃至於文帝劉恆登基初的那些年,自北地方向攻打漢室?
為什麼非要等到漢室越來越強大,守備越來越充分,文帝劉恆完全掌控大局,才從這個方向攻擊?
總不可能是匈奴人覺得難度太低,攻打沒有樂趣吧?
除了‘匈奴人為什麼不早打北地’這一點之外,劉弘還有一點疑惑。
無論是從原本的歷史上,還是從劉弘此時瞭解到的資訊判斷,馬邑方向,都屬於匈奴人‘非常值得考慮’的攻擊方向。
而馬邑與武州塞南北互成犄角,該區域東西又有天險相阻的地形下,馬邑方向對漢室而言,又具備極其明顯的‘伏擊’潛力。
——看地圖就不難發現:馬邑武州塞地區,就是一個狹長的瓶壯!
馬邑為瓶地,東西方向的天險為平身。
這樣一來,漢室只要能把匈奴人騙進武州塞,然後把武州塞這個‘瓶口’一堵,匈奴人就將插翅難飛。
那麼,問題又來了。
如此完美的伏擊地點,同樣是越早用,就越能發揮更大價值,讓漢室的戰略處境處於更好的狀態。
那為什麼,要一直等到漢室鼎立近百年之後的武帝一朝,才出現第一次‘馬邑之謀’?
是漢室力量不足以完成一次伏擊,不想浪費馬邑這個只能用一次的伏擊點?
這兩個問題,對於此時的劉弘而言,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