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很簡單:光是百姓買糧食,明碼標價擺在眼前的‘粟米石七十五錢’‘麥粉石二百錢’的價格牌,就足以讓百姓將麥粉,直接理解為梁米那般,只供給貴族老爺吃的‘奢侈品’。
而宿麥的年產量又與粟米接近,使其根本無法支撐每石二百錢的價格。
——梁米石數百錢,那是因為物以稀為貴~
既然宿麥並不‘稀少’,那百姓自然就不會為‘每石二百錢’的超高價格買賬。
就算將麵粉買回去之後,百姓很快就能發現:原本只夠一家人吃三天的粟米,換成一石麵粉,卻能吃六天,也於事無補。
劉弘甚至非常懷疑:就算是將麥粉價格定為二百錢的成本價,都很有可能出現‘貴族都嫌太貴’的狀況。
為了應對這個‘意外’狀況,劉弘只能想個辦法,讓漢人理解一個概念:一石粟米和一石麥粉,根本就不一樣重!
這個問題,讓劉弘困惑了許久,都沒能想到一個可行性高的方法。
——因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的概念,早就如‘一千克=1000克’一樣,深深刻入了每一個漢人的腦海之中。
這個時候,讓一個人相信‘一石粟米=二石麥粉’的操作難度,幾乎不比劉弘扭轉漢室厚葬之風來的容易。
“這該如何是好···”
今年,關中大半的農田都種上了宿麥,按照每畝四石的平均畝產,少府即將要面臨的,很可能是將近四萬萬石宿麥的收購!
收購宿麥,少府還不會這麼吃力——畢竟百姓還會留一部分糧食做口糧,少府要收購的,並不會是所有的糧食。
而宿麥就不同了——關中百姓之所以全面補種宿麥,幾乎完全是因為劉弘放出了風:少府將以每石七十五錢的價格,全面收購宿麥!
也就是說,百姓願意在冬天種植宿麥,並非是和種植粟米一樣,出於生存的目的。
百姓種植粟米,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吃,為了填飽肚子,也就是生存。
至於粟米的收購、出售,則屬於次要的,正常範疇的‘交易流通’。
可百姓種植宿麥,從最開始,就從來不是為了吃。
用後世的話來說:關中百姓之所以追隨劉弘地號召,全面補種宿麥,只是將宿麥當成了經濟作物。
而百姓種植經濟作物,從來都不會考慮這個作物會被用來作什麼。
百姓唯一在乎的,是這個東西,能賣多少錢。
關中百姓今年種植宿麥也一樣——沒人在乎宿麥能用來作什麼,大家種植宿麥的唯一目的,就只是為了賣錢。
而這,對劉弘推行宿麥耕種,推行麵食,乃至於推行糧食保護價政策而言,都將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考驗。
——要想吃下今年關中所產出的四萬萬石粟米,少府至少需要投入三百萬萬錢以上的本金!
為了將這些宿麥加工成麵粉,更是需要耗費無數人力、物力、時間,才能完成。
而漢室如今的財政狀況,又很難忍受一個‘投入三百萬以上,且短時間無法收回成本’的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