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的幾十年,底層百姓因為山川的開放而保障了基本生活,逐漸富庶;更是有數之不盡的豪商巨賈,藉著《許民弛山澤令》的附屬條款:《廢關稅令》,而得到蓬勃發展。
關東諸侯,如吳王劉濞者,更是藉此燒山開銅以鑄錢,將原本邊地沼池的吳地,開發成了景帝朝時富甲天下,財富僅次於齊國的富庶之地。
劉弘原本以為,歷史上的文帝,是想在登基之後得到百姓擁護,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定,才下達了這個看似惠及底層百姓,實則利及地方豪強、關東諸侯的律令。
現在來看,倒是劉弘小瞧古人的智慧了——對《許民弛山澤令》所能造成的結果,歷史上的文帝只怕知之甚詳!
但最終,文帝還是做出了這個明顯弊大於利的舉動,究其原因,劉弘如今面臨的局面,或許就可以解答。
——如果劉弘所料未差,歷史上劉恆即位之後,關中同樣發生了糧價的波動,而如今漢室出現的‘農不如賈’之言論,只怕在歷史上也同樣擺在了劉恆面前。
面對關中百姓的不滿、王劉襄為首的關東諸侯對劉恆繼承皇位的不服,以及朝堂權臣掌權,邊牆外豺狼環伺的局面,劉恆最終選擇以《許民弛山澤令》來穩住關中百姓,廢除關稅收買地方豪強,以開礦權堵住關東諸侯的嘴,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了針對陳平、周勃等權臣的政治博弈之上。
按當時的政治背景來看,劉恆的決定未必是最正確的,但無疑算得上明智——在絆倒權臣勢力之後,劉恆以起帝陵的名義,廣遷天下地方豪強入關中,將野蠻生長十數年的豪商巨賈一鐮刀割走!
因為開礦權而富庶強大,並逐步呈現反狀的關東諸侯,劉恆則沒能在有生之年處理完畢,遂將此事交到了繼任者:景帝劉啟之手。
不嚴謹的說,《許民弛山澤令》的後遺症,足足花了文、景兩代皇帝的時間,才勉強給收拾乾淨。
這一世劉弘面臨的局面,無疑比歷史上的文帝好很多。
讓關中百姓心懷不滿的糧價波動,被劉弘以強制手段扭轉了回來,雖然最終結果依舊觸目驚心,但藉著這件事,劉弘也狠狠撈了一把民望。
劉恆不惜付出‘放任地方豪強勢力、關東諸侯割據勢力野蠻增長’的代價,集中全部精力對付的陳平、周勃等人,也在高廟事件之後逐漸處於下風。
最主要的一點:劉弘根正苗紅,皇位來源合理合法!
劉弘根本不用像歷史上的文帝那樣,為了堵住關東諸侯的嘴,而下一局耗時二十多年的棋,淪落到最後的殺招,還要讓兒子替自己下的地步。
如此說來,擺在劉弘面前的問題,實際上就只剩一個:百姓對於農耕的不信任,以及商業利益的嚮往,究竟應該如何處理?
在最初發現糧價問題時,劉弘還未看透其中的利害關係,本能的想到了在歷史上證明過其可行性的《許民弛山澤令》。
但對如今的劉弘而言,完全不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無論是地方豪強勢力,還是諸侯割據勢力,都是劉弘未來要重點打壓的群體!
如今,劉弘既不需要在陳平、周勃等權臣面前太過於示弱,也不需要為了皇統而收買諸侯,只要做到讓糧價長久穩定,問題就將得到完美解決!
籌謀已久的糧食保護價政策,再度出現在了劉弘的腦海中。
想到這裡,劉弘便向朝班左側的田叔點了點頭,旋即朗聲道:“御史大夫所言,朕深以為然。”
“吾漢家以農為本,以商為末;太祖高皇帝曾明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便乃強本弱末,勸民勤耕之意。”
“然今百姓民多有不耕之心,本末倒置,舍耕粟而逐賈利,此綱常顛覆,民風敗壞之預兆也,朕甚惶恐!”
說著,劉弘面色逐漸嚴肅起來:“朕廣發御史於關中採風,方知民之所憂者,乃糧價起伏不定,穀賤傷農,谷貴害農。”
“今日朔望朝,便就此事一議;諸公皆聞名天下之賢達棟樑,必可教朕以明!”
見劉弘鄭重一拜,殿內眾人也是次序起身,齊身回拜:“承蒙陛下不棄,以為佐政之臣,臣等戰戰兢兢,不敢負陛下所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