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未央宮之後,劉弘卻並沒有直接放田叔離去。
——悼惠諸子之亂平息,也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關外的灌嬰大軍、周灶大軍,以及仍舊駐紮在滎陽的申屠嘉大軍,也將要班師回朝了。
先前柴武入朝,實際上只是作為滎陽戰役的‘代表’,如今向朝堂進行一個簡單彙報。
至於灌嬰,則是留在了滎陽一帶,負責部隊戰後的遣散和安置工作。
——打仗,並不是說把敵人消滅就算結束的~
尤其是在漢室,每支部隊都會有大部分民眾青壯被徵召的情況下,這些‘臨時軍人’的遣散問題,也是十分麻煩的。
柴武的飛狐軍自是好處理:一小部分護送柴武入長安,順便接受封賞;其餘部分則是第一時間回到飛狐軍,戒備北牆。
申屠嘉率領的淮陽郡兵,也大可如此:有功代表入京接受奉上,其餘部分回到淮陽。
但灌嬰的鎮亂大軍,和周灶手上的原徵越大軍,就不是這麼好處理的了。
大將軍灌嬰的鎮亂大軍,一開始只以北軍三部校尉,約六千餘人,再加上從長安徵召的青壯士卒萬餘、以及民夫五萬組成,戰鬥編制不超過兩萬。
但從長安到睢陽的沿途,灌嬰大軍一直在膨脹,一直在吸收各方前來效命的青勇。
現如今,灌嬰大軍光是戰鬥編制,就已經達到了十萬人以上!
為了維持這十萬人的後勤保障,僅僅從長安到睢陽這千餘里路程,朝堂就在原本徵召的五萬民夫的基礎上,又加徵了三萬人!
如今戰鬥結束,那八萬長安左近的民夫倒在其次,如何遣散那大幾萬‘志願軍’,就成為了灌嬰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
冷兵器時代的部隊遣散,自然不可能是灌嬰一聲‘解散’,自願參加戰鬥的青勇就各自散去——如何制定班師路線,在到達什麼地方時,遣散哪一部分編制,都需要灌嬰做好預案。
周灶大軍的人員組成,更是複雜得多。
灌嬰大軍的戰員,還只是灌嬰在從長安前往函谷關這一路上,所吸收納入部隊的關中子弟。
周灶的大軍,卻是從長安出發開始,東出函谷,經洛陽、睢陽,而後折道南下,過淮陽、淮南,方最終抵達長沙。
在這長達數千裡的征途之上,周灶的大軍一直在吸收戰員。
從長安左近的‘京都人士’,到新豐左近的高祖功臣之後,再到沿途的關內人士;洛陽所在區域的河南、河內人;睢陽左近徵召的梁人;南下路上吸收的淮陽、淮南人等,幾乎包括了漢室整個南方各地的人氏。
如今,周灶在滎澤以南的密縣,進行戰鬥的收尾工作:阻擊那些從滎澤走出的叛軍幸運兒。
而周灶當初帶到豐沛一帶,而後又帶去滎陽敖倉一代的徵越士卒,還不到整個徵越大軍的五分之一。
等肅清滎澤一帶過後,周灶大機率要再回一趟長沙國,妥善安置徵越大軍的其餘部卒。
再加上申屠嘉在滎陽保衛戰中負傷,不便車馬勞頓,這才有的柴武代表四人入京,向朝堂進行進行報告。
如今,滎陽包圍戰結束也有一個多月了,灌嬰大軍也快早在十一月初,就已經完成了部隊的遣散、安置工作,並從滎陽出發,班師回長安。
大半個月過去,十一月也已接近尾聲;過不了幾天,灌嬰大軍就將回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