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成這個訴求,鄧陵氏之墨逐漸走上了行俠仗義的道路:小到劫富濟貧,大到刺殺發動戰爭的君王,都成為了鄧陵氏之墨的行事準則。
鄧陵氏之墨的傑出人物,就是將秦王嬴政逼得‘繞柱轉圈圈’,在後世留下‘風蕭蕭兮易水寒’之典故的刺客:荊軻。
這樣的一個門派,在戰國時自然是成為了各國王族的座上賓——有事沒事,家裡藏個刺客總是沒錯的。
但在秦統一天下之後,這一支墨家支脈由於其不穩定的特性,遭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現如今,讓漢室咬牙切齒,又無法杜絕的遊俠問題,也大都是這支鄧陵氏之墨演變而出的群體:俠客。
所以發展至今,鄧陵氏之墨已經基本凋零。
道理很簡單:沒有任何一個封建政權,會允許‘地下勢力’這種群體長久存在。
第二支,便是隨相夫子入齊的相夫氏一脈,也被稱之為:齊墨。
如果說,進入楚地的鄧陵氏之墨,繼承了墨翟俠肝義膽的豪邁,那進入齊國發展的相夫氏之墨,則是繼承了墨翟高超的辯論技術,也就是口才。
——墨翟在世之時,墨家便經常和儒家發生‘論戰’,也就是辯論;規模最大時,雙方參與辯論的人甚至能達到上百人之多。
但在成百上千次‘儒vs墨’的辯論當中,儒家卻一次都沒有贏過···
墨翟所著之墨家經典《墨子》一書,更是三句不離一聲‘孔丘是個偽君子’!
為了一出胸中惡氣,孔子也只能寫書罵墨子,說墨家學說‘無君無父’‘不尊禮法’,顛覆長幼尊卑,禮法綱常。
雙方的恩怨情仇,像極了後世說唱圈,寫歌diss仇人的歌手們···
但在正面交鋒中,無論是‘動口’還是‘動手’,墨家都從未曾輸給過儒家。
可惜的是,繼承墨翟辯論口才的齊墨一門,卻成為了最原始的聖母。
相夫氏一脈認為:在墨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一個觀點,便是‘兼愛’。
而要想促成天下‘兼愛非攻’的局面,就需要所有人都坐下來,好好談談,透過和平、溫柔的方式來解決爭端。
所以在戰國末期,齊墨基本是以遊歷各國的說客出現;至於其意圖,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通通住手~
都不要再打啦~
要和平不要戰爭~
在戰國時期鼓吹和平,齊墨的結局,也就顯而易見了——列國都忙著統一大業,比著誰更不要臉呢,誰能把齊墨無力的‘倡議’當回事?
而墨家分離出的三支派系中,看問題最透徹,也最明白的一門,便是更隨相里勤進入秦國的相里氏之墨,即秦墨。
秦墨,屬於墨家最務實的一個派系,相較於行事極端的俠客:鄧陵子之墨(楚墨),以及只想耍嘴皮子的相夫氏之墨(齊墨),相里氏一脈尤其注重器械的研究、製造。
在墨家三分之後,只有這一派清楚地認識到:要想達成墨翟所追求的‘天下和平’之景象,就只有一種辦法——統一!
只有天下合為一國,只有一個王,才會沒有爭端,沒有徵戰;才能杜絕連年戰亂,避免百姓遭受戰火的荼毒。
而戰國時期的天下各國,與墨家‘兼愛’思想最契合,對底層百姓最友好,且能力最強、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國家,便是經商君變法而快速強盛的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