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自思慮著,劉弘便自然地揭曉了九卿排位第四的屬衙。
——郎中令。
將郎中令拍在第四位,這就是純粹的拉攏了。
有漢一朝,無論是英明神武的高黃帝時期、‘仁弱’的孝惠皇帝時期,亦或是仁以安民的文帝一朝、‘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的景帝一朝,乃至於波瀾壯闊的武帝一朝,郎中令,都永遠是最不需要才能的位置。
向做廷尉,需要熟讀律法;想做內史,得有足夠的政治手腕,將關中,尤其是長安城內的功侯勳貴壓得服服帖帖。
想要做郎中令,卻是再簡單不過:得到皇帝的信任就可以了。
如歷史上,代王劉恆入繼大統,舊時隨從可謂雞犬升天——薄昭做了車騎強軍,宋昌做了衛將軍。
而那個因受賄,被文帝‘賜千金以愧其心’,從而社會性死亡的張武,就被劉恆任命為了郎中令。
景帝劉啟登基,故太子陣營同樣是雞犬升天——張歐做了廷尉,晁錯做了內史,甚至以內史之身,遙控著御史大夫陶青衝鋒陷陣,揮舞著一本《削藩策》硬剛丞相申屠嘉!
而景帝的原班心腹重,最沒有出息,卻也最受景帝信任的周仁,也同樣成為了郎中令。
甚至有傳言:景帝就連去姐姐館陶公主家偷吃之時,都會讓周仁在門外把風!
從這便足以看出,郎中令一職,在朝臣百官心中的象徵意義。
——起碼在朝局安穩,沒有陳週一類做亂的時節,郎中令不需要具備任何能力,只要皇帝足夠信任,就可以了。
而郎中令之所以會具有‘天子仍舊看重功勳、看重朝臣’的象徵意義,則是因為:正常情況下,郎中令手下所掌管的禁中侍郎,大都是勳臣後代。
在漢室的賞賜詔書中,最常見的一句話(除了‘賜御劍x柄’),便是:萌x子為郎。
所以郎中令存在的意義,便等同於朝臣百官,功侯勳貴與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
天子透過收功侯的後代入宮,以證明其對功侯集團的信任:你看,我連貼身保鏢的任務,都能交給你兒子!
除此之外,撿拔功勳之後代,也屬於封建皇帝拉攏人心的必要手段:放心~你的後代,我都會照顧到的~
——山河永固,與國同休~
功侯勳貴將家中最成器的後代送入宮中,除了能讓兒子得到鍛鍊之外,也能讓兒子開闊眼界,並培養出‘忠於天子’的生理本能。
所以,當郎中令令勉被第四個召喚時,堂內的功侯勳貴無一不是眉開眼笑,嘴角都快咧到了耳朵根。
後續的安排,就都沒有什麼大的變數了:奉常排第五,以彰禮法之要;宗正排第六,以彰宗親之和。
衛尉排第七,太僕排第八,典客,不出意外的再次位列倒數第一。
實際上,在過去數十年當中,內史排第一、少府排第二,以及衛尉排第七、太僕排第八,典客排第九的狀況,都屬於雷打不動的常態。
太祖之時,異姓諸侯割據,宗正得以排在了第三;孝惠之時,呂氏為禍朝堂,呂后出於安撫劉氏宗親的意圖,也同樣將宗正排到了第三。
對於這些屬衙的排序,劉弘基本沒有什麼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