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一份去年的匯總之後,劉弘頓時呆住了!
——如今漢室天下,人口約兩千兩百萬,戶三百萬餘!
按每戶百畝田,平均每畝產粟米三石計算,漢室每年能有九萬萬石糧食產出。
但漢室中央在過去幾年的農稅,普遍停留在二十萬萬錢左右;換算成糧米,大約為三千萬石左右。
這就讓劉弘感到詫異了:九萬萬石的農業產出,按照十五稅一的比例,應當是六千萬石糧米才對?
事實卻是:漢室雖有這麼多土地,但並非所有土地,中央都能收上稅的···
早在前世時,劉弘就已經瞭解到:光是徹侯勳貴的食邑,就已經佔了漢室天下的十分之一。
劉弘的潛意識中,也一直以‘農稅的十分之一收不上來’為正常標準。
但實際情況,卻是計算所得的‘六千萬石’,比實際繳入國庫的‘三千萬石’足足多了一倍!
換而言之:如今漢室天下,有足足一半的土地,不像漢室中央繳稅!
一成的稅收進了徹侯勳貴的口袋,剩下四成,去向就在明顯不過了——關東諸侯!
一個政權有百分之四十的稅收,進了諸侯王的口袋,這是個什麼概念?
以最簡單的方式計算:長此以往,漢室中央與關中諸侯的軍事實力總和之對比,很有可能會無限趨五比四!
放在其它任何地方,五比四,都意味著‘我比你強’,但在中央與地方的實力對比之上,五比四,絕對算不上安全!
中央vs關東諸侯的軍事實力為五比四,這就意味著,只要中央有五分之一的力量被其他事吸引,那關東諸侯的軍事實力,就將在理論上與中央持平!
實際上,中央力量被他處吸引的部分,遠不至五分之一。
別的不說——光是部署於北牆一帶的衛戍部隊,就佔中央軍事力量的一半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關東諸侯能聯合起來,中央就必將處於劣勢!
得到這個結論,劉弘才明白過來:為什麼歷史上的漢室諸侯王,如吳王劉濞,齊王劉將閭等,一有錢就想著造反。
——從紙面實力來看,成功的勝算確實很大啊!
無論如何,劉弘都不允許這樣的局面繼續維持下去。
而短時間內強大自身,對於如今的漢室又顯得不太符合現實,劉弘能想到的,自然只有削弱關東諸侯這一條了。
推恩策算是一個辦法,但本質上依舊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無論關東諸侯被分成多少部分,只要農稅依舊是中央得五成,關東諸侯得四成,中央就始終無法處於絕對優勢。
再者說,推恩策只是被劉弘宣佈推行而已,還沒正式開始施行;即便施行,其成效也要經過數代人,才能將關東諸侯分裂為一個個小國。
“裂土皆王,看來是不行了。”
“還是要符以封侯。”
如諸侯王死去,留有五子,便將其國土分為五份,封三個諸侯,兩個徹侯——這樣,才能讓關東諸侯逐漸羸弱。
而短時間內,快速改變這個局面的,無疑便是齊國的處置。
書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