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西漢前半程的皇權動盪,大多數人認知中,主要原因是漢初的那幾位太后。
——若非呂后,代王劉恆必然不能登基!
——若非竇後,梁王劉武肯定不會窺伺大寶!
——若非上官太后,昌邑王絕對不會被廢黜!
但沒有人注意到,在這一樁樁、一件件歷史事件的背後,出現的另一類身影。
——陳平、周勃討伐諸呂,迎立代王!
——劉屈氂煽起巫蠱之禍,戾太子兵敗身亡!
——霍光把持朝政,因一己之言而行廢立之事!
看上去,漢初的皇權動盪,都是因為太后的‘昏庸’‘自私’所導致。
但沒有人注意到,在這些事件的背後,本該成為皇帝左膀右臂的丞相,或者說權臣,卻沒有絲毫‘忠義’可言。
所以在劉弘看來:無論是諸侯大臣共誅諸呂,亦或是巫蠱之禍、海昏侯之廢立,都與太后關係不大。
真正導致這些事件發生的,是漢初存在一個極其隱晦,而又日益尖銳的矛盾。
——皇權,與相權之間的天然對立!
實際上,除了漢高祖劉邦一人,能憑藉開國之功,勉強壓制相勸侵食皇權之外,後來的每一個漢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相權的掣肘,乃至於威脅。
惠帝劉盈,整個皇帝生涯,都在丞相‘兼皇帝太傅’曹參的口水下度過;
後少帝劉弘,就連皇位都被丞相陳平奪去;
文帝劉恆,因黃龍改元一事,將張蒼罷免;
景帝劉啟,在推行《削藩策》時遇到丞相申屠嘉阻撓,最終只能指示晁錯掘開太廟牆垣,才將申屠嘉活活氣死;
武帝劉徹更不用說——先是被舅舅田蚡噁心了一遭,又讓親戚劉屈氂把太子都給逼死,最終只能設立內朝,意圖架空丞相。
即便如此,仍舊沒能避免屠龍勇士變惡龍:霍光的存在,幾乎就是相權與皇權之見鬥爭的延續!
從這個角度出發,回過頭去看蕭何自汙的舉措,更不難看出:相權和皇權之間的對立,即便是在開國皇帝劉邦那裡,也同樣存在。
只不過蕭何服了軟,在劉邦面前低了頭而已。
結合這此間種種,劉弘做出的選擇,也就不足為奇了。
——須知此時的加冠之禮,是有‘必須在二月進行’的潛規則的!
那劉弘為什麼要著急忙慌,趁著大朝儀的機會,同時破壞‘二十而加冠’‘二月行冠禮’這兩個規則?
還不是因為張嫣給劉弘帶了一句話:丞相擬以皇帝未冠為由,復行丞相攝政事?
聽到這個訊息的一剎那,劉弘可謂是怒火中燒,恨不得立刻召淮南王劉長入長安,讓劉長趕緊一錘砸死審食其了事!①
但回過神,再看看張嫣‘識人不明’的愧疚,劉弘便冷靜了下來。
——審食其有這樣的舉動,與他沒有關係。
準確的說,是和審食其的脾性、性格,以及政治陣營、傾向都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