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259章 滎陽之戰(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259章 滎陽之戰(一) (2 / 5)

無論趙國想要往哪個方向擴張,都會陷入顧此失彼的閉環之中——攻燕,秦可能會背刺;攻秦,燕可能會背刺。

趙國最尷尬的時候,就連長城外的匈奴人,都一度成為趙國期望中的‘助力’。

自長平一戰起,直到趙相郭開怨殺李牧,不過數十年間,秦國更兵臨趙都邯鄲不下五指之數!

反觀秦國,卻是穩坐關中,攢下一點糧草就東出,糧食吃完就退回函谷;種兩年田,又捲土重來。

光秦趙之對比,便足矣說明在此時的戰爭中,地形地勢,對於戰爭走向具有多大的影響。

而作為天下百姓心目中的‘定海神針’,滎陽敖倉一線的地形地勢,自也是極其講究。

在此時,防守方最喜歡的駐守地形,無疑是背靠山,面靠水。

準確的說,是佔據高地,居高臨下,並有河水維護。

——在古華夏傳承近三千年之久的‘城牆+護城河’防禦體系,也同樣出於此。

在這樣的地形之下,進攻方要想攻擊,就首先要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在防守方駐守於河水對岸的情況下,如何渡河?

答案自然不言而喻:要麼偷渡,要麼搶渡。

偷渡,需要何時的時機;搶渡,則需要承擔巨大的傷亡,且成功率過低,不確定性太高。

進攻方劣勢,防守方自然就是優勢了——站在高處,俯視著河對岸打算渡河的進攻方,防守方甚至都不需要太認真,只需要在河岸佈置盾牆,將渡過河水的敵軍推回河水中,並在高處射射箭,提供火力壓制即刻。

函谷關,就是當今天下最典型的例子:背靠秦嶺,面臨大河,再也沒有比這更高配的防守地形了!

函谷關一線的守軍,甚至不需要駐防整條河岸線——除了函谷外,再也沒有通道可透過秦嶺!

‘後山前水’是一種,而滎陽敖倉一帶的地形,則屬於另外一種防禦地形:四面環水,兩個高點各背靠天險,互為犄角。

西汜水,東卞水;北大河,南滎澤——滎陽敖倉一帶,便處於這四條水流何為而成的一塊方形區域。

這塊區域長寬各五十至六十里,地形近似滑板臺:南、北稍高,中間低。

稍低一些的中間區域,便是自關東至函谷的東西通道;而地勢稍高的南北,則是兩條防禦等級幾乎無敵的天險——大河,與滎澤!

滎陽背靠南邊的滎澤,自滎陽南城門出,最多不過二里地,就是滎澤的外圍區域。

而敖倉,則位於北側,背靠大河。

敖倉與大河的距離,與滎陽至滎澤的距離相差不多——最多二里。

在南、北方向幾乎無法渡過,西又是函谷關方向的情況下,若想進攻滎陽和敖倉,實際上只剩下一種選擇:自東涉卞水進入滎陽敖倉這塊方形區域,而後或北攻敖倉,或南功滎陽。

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是‘從低攻高’。

更令進攻方絕望的是,這塊‘滑板臺’狀的方形區域,進去或許很簡單,但出去,絕堪稱史詩級難度。

北渡大河?

幾十萬人馬,沒個十天半個月,想都別想!

南涉滎澤?

不死個七八成,別想看到沼池的盡頭!

西進更是不可能了——自汜水西出滎陽敖倉一線,不過百十里便是函谷關!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