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257章 車騎之令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257章 車騎之令 (2 / 5)

這就像後世,某個國家為了讓鄰國沒空侵略自己,就誘惑其研究蘑菇···

鄰國疲弱是疲弱了,但蘑菇研究出來的那一天,這個國家就可以洗洗睡了。

鄭國渠通,本就肥沃的關中大地產出更甚不說,還瞬間多出了數十萬畝良田;恰逢此時,關東列國又開始學起楚國的屈、景、昭三家,紛紛加劇了對平民階級的剝削。

在壓迫最嚴重的楚國,甚至出現了百姓耕作一年,結果收穫的糧食,還不夠繳納稅賦的情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言:滅六國者,非秦也;乃六國自身也。

一邊是窮兇極惡,恨不得將農稅提到‘田畝產出的百分之一百二’的關東列國;另一邊是‘求賢若渴’,準備好田畝土地乃至於房屋,恨不得跪著求關東百姓入關中安家的秦國。

‘用腳投票’一詞,在歷史上第一次發生,或許就是此時。

無數百姓拋家舍業,不惜放棄在故土那點可憐的基業,舉家遷入關中,以為秦民。

鄭國渠通,土地肥沃,新多出的田畝也有人耕種;秦國大約兩成的農稅,一年所得幾乎能與六國農產之和相媲美!

到這裡,秦統一天下之勢,實際上已不可阻擋。

有了富足的糧米,東出滅國,就被已加冠親政的秦王嬴政提上了日程。

先滅韓,後亡趙;待魏王假面縛銜璧,獻魏國域堪於秦將王賁之手時,三晉之地,已盡落於秦國之手。

‘近攻’的三家掃滅,剩下三家‘遠交’的國家,也就被秦列入了征討名單之內。

三晉之地正於函谷關外,糧草運輸並不算吃力——從函谷關一出,基本就是戰爭前線。

而遠在遼東的燕,山東的齊,以及荊地的楚,無一不距函谷數以千里;而秦都咸陽,距離函谷關也不下千里之遙。

若從咸陽往這些地方運糧,糧道太遠、運輸太吃力不說,沿途損耗也十分龐大。

六國皆在,函谷關還屬秦過的‘邊界’;三晉一下,函谷關就算是秦國的‘腹地’了。

出於這個原因,秦王嬴政才決定:在函谷關外不遠處的滎陽建立一座糧倉,以供給大軍滅燕、齊、楚三國。

後燕丹刺秦,燕亡;楚內亂不休,楚亡;齊國更是以一種十分意呆利的方式,成為了關東六國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

而那座被秦始皇建立於函谷關外的糧倉,自此成為了關中關東兩片土地的糧食調節閥。

關東糧食不夠,就從敖倉暫取,再從關中補進敖倉;關中遇災,亦從敖倉取用,從關東補之。

無論是秦國崩塌,亦或是楚漢爭霸,敖倉,依舊支撐著天下百姓心中的那一絲希望:活下來!

只要活下來,熬到戰亂結束,就可以憑藉敖倉之糧,重新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福生活。

自秦一統神州大陸至今數十年,近三代人的時間過去;敖倉在天下百姓心中,早已坐穩了‘定海神針’的地位。

無論災難有多嚴重,亦或是戰亂有多激烈,只要敖倉還在,天下百姓就不會擔心戰亂之後,會因遍野黃土而餓死。

淳樸的華夏人相信:到了大部分人活不下去的時候,仁慈的漢室天子必然會開啟敖倉,將一代代米糧,發放給自己這樣命苦的人。

雖然有漢一朝,敖倉至今還未曾流出過一粒糧食;但只要敖倉立在那裡,幾百萬石粟米存在敖倉,無論發生什麼事,天下百姓都不會絕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