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弘而言,事情卻有一些不同了。
——爺們兒好不容易穿越一回,總不能只攢錢,把揍匈奴人的事兒,都扔給兒子甚至孫子吧?
有生之年,劉弘必然要完成北逐胡虜的壯舉!
而要想真正打敗匈奴,不再受匈奴牽制,那就需要戰馬,需要騎兵,以及培養騎兵的人。
戰馬,劉弘可以在將來透過走私,從草原部族手中獲得——別忘了,如今草原上不止匈奴一部。
——月氏人,仍舊在河西走廊苟延殘喘呢!
劉弘確信,為了抵禦匈奴人的圍剿,月氏人必然會對一些在中原早已淘汰,在草原卻領先時代數個世紀的防守軍械感興趣。
訓練騎兵的人,自然是毋庸置疑:歷史上的弓高侯,應該能完美勝任。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養馬,及養牛之人。
在漢匈兩國的往來國書中,匈奴動輒‘控弦四十萬’;在歷史上,匈奴更是被稱之為‘百蠻大國’。
要想擊敗如此強大的匈奴,漢室需要的不是幾十幾百匹馬,甚至不是幾千幾萬。
而是數十上百萬的馬匹保有量,才有可能滿足遴選戰馬的需求,組建出十萬到二十萬人以上的騎兵部隊。
幾十上百萬匹馬,漢室自然不可能全部都透過‘進口’——如今長安,稍好一些的馬便動輒數百金,都靠買,把劉弘連同未央宮打包在一起賣了都不夠!
所以,只能是從草原,如月氏這樣危在旦夕的‘鄰居’手中,不間斷的購入馬匹,然後自己蓄養,並培育馬種。
馬駒買進來,沒有草原倒不是大事,關鍵還是得有人會養。
牛自然好養活,隨便吃點啥都能耕地,至不濟,也能給軍隊做肉食。
馬就不一樣了:吃的得好,住的得好;甚至為了保護馬蹄,走的路都得挑!
只能說,相較於牛,馬絕對算得上是嬌氣的牧畜。
而假設如今,漢家會養馬的人有十萬,那必然是五萬在匈奴幕北的韓王部,另外五萬在幕南東胡王部。
要想在不遠的將來,輕輕鬆鬆爆出足以平推匈奴人的騎兵,韓王南歸漢室所帶回來的部眾,絕對是劉弘必不可少的助力。
此事,關乎漢匈戰略格局!
但劉弘所面臨的局勢,又與歷史上韓王率部歸漢時大不相同。
歷史上韓王歸漢時,文帝劉恆登基已有十數載;漢家繼承自秦的二十一級軍功勳爵名田宅制度,早已被劉恆破壞殆盡。
——先是劉恆登基之初,為了與陳平、周勃等權臣抗衡,大肆分封薄昭等外戚為侯;後又有晁錯為了解決邊防部隊糧食短缺之困,提出《輸粟捐爵》之策。
分封外戚,使得‘非功勿侯’加上了一個‘如果不是皇帝親戚’的前提條件;輸粟捐爵,更是將軍功勳爵制度最後一絲脊樑敲斷!
五大夫甚至左庶長這種在秦時,需要憑藉十數級首級才能換來的爵位,在文帝在位時的漢室,廉價到‘輸糧米百十石便可易得’的地步。
全國範圍內爵位都不值錢,低賤商賈都能身負高爵,出入高門;天子外戚毫無功勞,便可裂土封侯,以承一脈之先河。
如此大環境之下,韓王率部南歸,得到兩個侯爵的位置做安慰獎,自然不會有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