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啊~”
“流言蜚語果真不足信!”
百姓的議論聲,也開始走向劉弘所希望的輿論方向。
“久聞代王忠厚仁孝,今日一見,果得善和之風!”
“縣官如此年紀,便得代王如此相助,必當為明君!”
透過簡單且幼稚的推算,得出‘劉弘是聖君’的結論後,闕下百姓零零散散跪拜在地:“聖君臨朝,民等萬幸~”
看著闕下衣衫破舊,卻仍稀稀落落跪倒在地的人群,劉弘心中稍出一口氣,面色稍一沉,逐漸湧上一絲怒意。
“賊子詐言代王起兵作亂,朕自不吝御駕親征,以證代王清名。”
“然賊子更枉逆太祖高皇帝遺德,言朕非惠帝親子;先皇非惠帝親子;朕之手足昆季,常山、淮陽、梁王,及先常山王、淮陽王,皆非惠帝親子!”
“此誠是可忍···”
說著,劉弘狠狠一拍面前石磚:“孰不可忍也!”
此話一出,方才還充斥著紅色光芒的北闕,頓時鴉雀無聲。
北闕之下,無論是平民百姓,亦或是朝臣百官,無一不深深低下頭顱,只當自己什麼都沒聽到,甚至自己不存在!
這,倒是在劉弘意料之中。
歸根結底,漢室再如何全民皆兵,再如何至剛至武,此時雲集於闕下的,也不過是從土裡刨食的底層百姓而已。
對於他們而言,天大的事,也比不過田事、農事。
撇開這一點不說,這種類似‘皇帝是不是先皇血脈’的問題,也不是底層百姓膽敢言及的。
——在此時,議論天家之事,可還是重罪!
一個不小心,就是一頂‘妖言惑眾’‘誹謗君上’的大帽扣下來,動輒死一戶口本!
別說議論皇帝了,就算是針對國政發表看法,都可能被扣上一個‘妄議國政’的帽子。
在歷史上,這種狀況是在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繼位多年之後,以‘百姓無知,以言治罪,恐加朕之不德’為由,方被移出漢律。
自那以後,農民伯伯幹活幹累了、不爽了,抬頭罵兩句狗皇帝、賊老天,也開始不再被官府治罪。
到了武帝一朝,已身披開疆拓土之功的豬爺,在遊獵上林苑時,不小心踩壞了農民伯伯的莊稼,更是被那位無官無爵的老伯伯,輪著几杖追了好幾條街!
待那位老伯伯因沒能追上‘不懂事’的皇帝劉徹,將此事捅到京兆尹,彈劾天子‘違法亂紀’之時,即便是脾性急躁,且貴為天子的豬爺,也只能是老老實實低下頭,跟那位老爺爺道歉,並從少府拿出糧米數石,以賠償損失。
——就這,劉徹還躲不過被那位老伯吐槽一句‘糟蹋糧食’!
作為兩漢,乃至於整個華夏曆史上數一數二的聖君,漢文帝劉恆的仁德,往往就體現在這一樁樁、一件件掌權者不會太在意,百姓卻能得到極大利好的小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