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人,是要從四歲開始就騎在羊背上,學習騎術、箭術等戰爭技巧,在十四歲正式開始外出作戰,保障家園安全的。
至於放牧,則都是由部族中的奴隸負責。
通常情況下,匈奴部族的內部組成,是由負責放牧的奴隸,負責製作食物、繁衍後代的女性,以及從小接受軍事訓練,負責保護部族的‘牧民’組成。
拿漢室舉例,在漢室百姓眼中,最重要的是田畝;那在匈奴人眼中,最重要的就是···
奴隸!
沒錯,不是草場,而是奴隸!
中原大地,早在堯舜禹之後,就從奴隸制逐漸準變為了更文明的封建政權,田畝、房屋等物品的獲取,也早就從野蠻時期的武力爭奪,而轉變為了文明的‘交易’。
所以在中原,只要田畝在自己名下,農民就不會擔心自家的田畝,會因為隔壁鄰居打了自己一頓,就變成了別人的。
而在匈奴,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保證自己長期包有一片草場。
再加上游牧民族與生俱來的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使得‘佔據某一片草場’變得不太可能,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正所謂‘鐵打的草場,流水的部族’,今日得草場,明日可能就會換主人。
所以,對於匈奴人而言,相較於隨時可能失去的草場,自然是生產工具,即‘奴隸’更為重要。
只要有足夠的奴隸,那部族就有希望在另一片土地發展壯大;只要有牛羊牧畜,部族就能再創往日的輝煌。
與之相比,草場的重要性,甚至還不如牛羊來得重要一些。
而奴隸之所以在匈奴人心中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奴隸在匈奴充當‘生產工具’的角色,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奴隸,也同樣是戰鬥力!
即便比不上自小學習戰鬥,學習騎馬的勇士,但每人發下去一根木棍,也同樣能充當部族保衛者的角色——刀能殺人,木棍也能!
在部族面臨生死抉擇的危難時刻,武裝奴隸也同樣能充當斷後部隊的作用,保證部族能夠平安的逃到安全的地方。
而在過去一個月,韓王部的奴隸,損失了將近八成!
每一天,都會有數十上百具衣衫破舊,蓬頭垢面,饒是沒了氣息,手中卻仍舊不忘緊緊攥著木棍乃至於石塊的奴隸,被抬回韓王部所在的駐紮地,並被集中焚燒。
到現在,整個韓王部,已經徹底停止了放牧——因為負責放牧的奴隸,已經在部族保衛戰中死去大半;僅存的部分,也已經被韓王整編為兩個‘萬騎’,分發了武器甚至是戰馬。
不出意外的話,即便韓王部僥倖度過這次危機,也將永遠失去那僅存的九千餘奴隸。
某種意義上,在失去部族大部分奴隸之後,韓王部,已經提前徹底宣告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