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詔書內容,燕國起碼要出一萬五千邊卒,大規模機動至代匈邊牆,接手代王劉恆調走邊防部隊留下的防守漏洞。
且先不提遠距離機動所要產生的耗費,光是這一萬五千邊卒的軍糧,就足以讓劉信白幾根頭髮。
代王、齊王皆反,這場內戰沒個一年半載,是怎麼都不可能得出結果的。
這就意味著,劉信派出的一萬五千士卒,起碼要在遙遠的代北待48個月;期間軍糧則需要劉信從燕國運到代北。
即便按最樂觀的情況估算,四個月,一萬五千士卒也起碼要消耗30萬石糧食;而為了將這三十萬石軍糧送往代北,沿途還需要消耗十萬石以上。
即便撇開這一萬五千士卒所需要隨行的數萬民夫,光是軍糧,就需要四十萬石!
這對剛成為燕王不過三個多月,連國土都還沒巡視完的劉信而言,無疑是一座大山。
須知整個燕國境內,百姓也不過十數萬戶;燕國一年的農稅收入,最多也就三百萬石左右。
就憑這三百萬石糧米,燕國需要供養十萬以上的邊防將士;光此一項,就會吞去燕國八成以上的農稅收入。
剩下的部分,除了要供養王宮內的諸侯親眷,維持燕國的運作,發放大臣的俸祿之外,還需要歷任燕王從中摳搜一些下來,好保證每年能拿出足夠的貢獻送到長安,然後祈禱長安天子開恩,千萬別不要臉的將這部分貢獻收下···
在這種情況下,突然要劉信拿出四十萬石軍糧,去幫助隔壁諸侯國的邊牆防務,無疑是強人所難了。
但長安來的命令,又沒有絲毫反抗的餘地,這無疑讓劉信感到亞歷山大。
結合此間種種,劉信召集大臣於王宮,其目的就很明顯了:這筆意外產生得軍糧,到底怎麼辦?
至於拒絕長安命令的選項,則完全沒有出現在劉信的腦海之中——兔死狐悲,用在燕、代兩個諸侯國身上,可謂再合適不過。
開啟漢室疆土堪輿,就不難發現:燕、代兩個諸侯國,無論其中哪一個被攻破,另外一個也絕對逃脫不了舉國被圍的命運!
尤其是東、南臨海,北接匈奴的燕國,一旦西邊的代國淪陷,燕國與漢室的接連,就將只剩下西南方向的趙國。
在如今趙國無主的情況下,甚至可以說:只要代國淪入匈奴之手,那燕國就將立刻面臨被包圍的局勢,擺在燕國面前的選擇也就只剩兩個。
要麼投降,要麼舉國內遷。
所以,即便劉信不考慮王位來源和輿論,光從現實角度考慮,代國也是一定要支援的。
這無關家國大義,也無關君臣本分——只要不想讓整個墳土被匈奴人包圍,每一任燕王就都會出於利益考慮,做出馳援代國的選擇。
更何況隨著命令一同送來的,還有長安朝堂對燕、代邊防之事的安排。
——車騎將軍柴武,奉命進抵燕、代、趙交界處駐兵,以防燕、代遭遇匈奴人的入侵!
從時日推斷,在軍令傳達燕國境內時,車騎大軍只怕已從飛狐逕啟程,進發目的地了。
車騎將軍督鎮燕、代之後,對燕國的意義又十分微妙。
如果劉信老老實實馳援代國,若匈奴入侵,車騎大軍就是燕、代防線的救火隊員。
可若是劉信拒不奉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