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134章 無奈之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134章 無奈之舉 (2 / 2)

稅收少,那地方官自然沒有底氣多截留,第二年只能勒緊褲腰帶,吃飯都不敢帶油水;至於造路開渠,逢年過節給治下官吏發個紅包什麼的,更是想都別想。

十五稅一,大約百分之六七的稅率,對封建時代而言並不算太高;但實際狀況是,歷史上文帝將農稅稅率從‘十五稅一’減半,改為‘三十稅一’,劉恆在百姓眼裡就成在世聖人了!

從百分之7降低到百分之3.5,看上去並不多,真的值得百姓如此感恩戴德,甚至到了武帝晚年,都還記得劉恆的好,從而願意被豬爺一紙罪己詔收回民心?

若是瞭解此時百姓的生活狀況,就可以發現:劉恆所做的一切,確實值得被百姓稱一句‘聖人在世’。

開國初,劉邦給天下每一戶人家,都各發了一百畝地;而如今主要作物——粟米的畝產,普遍在三石左右。

如此算來,一戶百姓勞作一年所得的收穫,就是三百石粟米。

至於支出,即便不考慮特殊狀況,按照此時普遍存在的‘一夫五口治百田’的家庭組成,每家五口人計算,一年的口糧,就要用去一百二十石。

看上去,百姓手上還剩下一百八十石;但實際狀況,卻並沒有這麼樂觀。

即便不考慮柴米油鹽、穿衣用度等支出,光是糧價的浮動,就足以讓百姓淚流滿臉——秋收之後,田裡種出來的糧食,是要賣出去的!

而市場上頓時湧入大批糧食,自然會使得糧價暴跌;但無力儲存糧食的百姓依舊只能認命,以遠低於平時的價格,將糧食賤賣給糧商。

等百姓家裡留的糧食吃完了,再去買米的時候,糧食可就不是賣出時的價格了——誇張一點的時節,糧價甚至會比秋收後,百姓賣出的價格貴一倍!

如果遇上今年這樣,時局動盪,兵荒馬亂的時節,就很容易出現農民吃不起自己播種、自己收穫,賣給糧商的粟米這種狀況。

這就是封建時代,百姓最無奈的事:穀賤傷農,谷貴害農。

多數情況下,一夫五口百田的理想狀況,農戶忙活一年,除了勉強填飽肚子外,最後剩下的錢,很可能給家中妻兒換身新衣都不夠用。

這種時候,原本給官府交上去的二十石糧,突然退回來了十石,是種什麼體驗?

尤其是這十石糧食退回的時間點,恰好是春末夏初,青黃不接的時候?

——就衝這,劉恆在歷史上被百姓捏出塑像,早晚跪拜,絲毫不為過!

而劉弘免除邊防戰士農稅的考慮,便出自於此。

每一家免除一百畝土地的田稅,按畝產三石,十五稅一算,也就是二十石;二十萬戎邊部隊,共計四百萬石糧。

免除的這部分農稅,已經很接近邊防部隊一年的糧食消耗量——五百萬石了。

但劉弘心裡還是有點犯嘀咕:究竟要怎麼操作,才能在透過免稅,解決邊防部隊軍糧欠缺問題的前提下,讓邊防戰士感受到來自天子的關心?

——這邊免稅,那邊停發軍糧這種事,劉弘是幹不出來的。

劉弘地目的,是想透過免除邊防戰士家中的農稅,降低邊防戰士對‘軍糧發放不足’的不滿。

誠然,僅僅讓邊防部隊的不滿降低,並不能改變邊防戰士餓肚子的問題;但劉弘現在能做的,只有這麼多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