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般推演,多方考證之後,劉弘發現:要想在現有二十級軍功勳爵體系不受打擊,且不加重中央財政負擔的前提下,從根源解決邊防部隊軍糧欠缺的問題,就需要漢室財政收入從現在的每年三十萬萬錢,增長到一百萬萬錢左右,才有可能實現。
與此同時,還要保證糧價大體維持在如今的八十到九十錢之間。
對如今的漢室而言,這無疑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今漢室天下,在籍人口約兩千兩百萬左右,大約三百萬多戶;可耕作土地面積在三萬萬畝左右。
而國家財政收入達到一百萬萬錢,就等於說每年的農稅,需要收上來1.25萬萬石粟米。
再加上地方官府截留的行政開支,幾乎每二畝地,就需要收上來一石粟米;按畝產三石算,就是六稅一。
加稅?
劉弘還想著將來降稅呢!
起碼要將農稅降到歷史上文帝的‘三十稅一’,國家才能良好的發展下去。
因為貿然加稅,對封建社會而言,無疑是殺雞取卵!
更高的稅,意味著百姓的負擔加重,沒有多餘的糧食餵飽孩子,等同於阻礙人口增長;歷史上文帝降稅,也是希望減輕百姓負擔,達成促進人口增長的目的。
如果百姓活不下去,賣身為奴,國家更是會直接失去一個納稅人!
所以,加稅根本不在劉弘地考慮範圍內——非但不能加稅,劉弘還要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將農稅降低到三十稅一。
這就使得,想真正解決邊防部隊的軍糧問題,劉弘需要按部就班的提高生產力,提升人口基數,擴大可耕作土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而在北方匈奴虎視眈眈,即將迎來巔峰時期的締造者——老上稽粥的前提下,邊防部隊的人數非但不能減少,還要在不遠的將來增加。
節流不成,劉弘只能開源。
短期內,只能透過耗費巨大的運輸成本,透支中央財政,讓邊防將士的一日兩餐打到水準線以上。
長期來看,竭盡全力的促進農業發展,農業產量大幅提高,使糧食產量和國家財政,都成長到足以承擔每年一千萬石軍糧支出的程度。
在這期間,為了適當解放邊防守戎部隊,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漢室還需要達成一次對匈奴的戰略獲勝,以此減輕長城一線的防守壓力。
除此之外,為了在不增加百姓負擔的同時,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劉弘需要在農業稅之外,另尋一個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