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137章 貨幣問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137章 貨幣問題 (3 / 3)

這或許很奇怪:漢室的錢幣,本來就是以銅為材質,難道不足以充當貨幣,或是等價參照物嗎?

原本,是可以的。

但是自從原主的爺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一拍腦袋推行了三銖錢之後,銅錢的公信力,就已經被打擊的體無完膚。

——就如同方才,布店掌櫃所說的那樣,八銖錢一枚,就是‘八錢’,掌櫃之所以認可一枚八銖錢指‘八錢’,是因為八銖錢,確確實實有八銖那麼重!

八銖錢,就是八銖重的銅!

雖然實際上可能含有雜質,但至少能保證有一半以上的銅含量。

那劉邦發行的三銖錢,為什麼不能被市場所認可,甚至將漢室金融秩序攪了個七八爛,甚至到了皇帝都找不到八匹同樣顏色的馬,丞相都只能坐牛車上朝呢?

因為劉邦規定:一枚三銖錢的購買力,等同於當時流行的秦半兩錢!

而秦半兩錢,有足足十二銖重!

更讓人無語的是,劉邦發行的三銖錢,別說一半的銅含量了,一眼掃過去,都看不出來是枚銅錢——銅,哪有銀白色的?

分明就是鉛!

撇開成色不說,劉邦說三銖重的錢,具有十二銖的面值,百姓又不敢違抗,怎麼辦呢?

簡單,原本賣一錢的東西,現在賣四錢就好了。

這樣,就不會有損失了。

就這樣,漢室天下一夜之間通貨膨脹四倍!而銅,則在一夜之間,貶值為原來的四分之一。

深感銅不值錢的百姓,都慌忙的將手裡的銅錢撒入市場,以換回更保值得布、糧、牲畜等物資,以避免財產貶值。

幾天之後,市面上除了劉邦的三銖錢以外,就再也沒有任何貨物流通了···

而私底下,百姓也不願意將手中的布匹、糧食等硬通貨,換成泛著銀白色光澤的鉛製三銖錢;就這樣,在周室開始出現,並在之後逐漸發展出來的貨幣制度,在時隔四百年之後,被遠古時期的‘以物易物’所取代。

劉邦死後,呂后臨朝執政,深感國家貧弱,便對金融秩序進行了一次校正——廢黜錢三銖,行錢八銖。

相較於重量三銖,面值十二銖的三銖錢,八銖錢的出現,無疑更容易為市場所接受;呂后也沒有耍流氓——八銖錢的面值就是八銖,重量決定面值。

但是,為了給劉邦擦屁股,呂后只能無奈的加上一條補充條例——只要沒有完全斷裂,上面的銘文還能看清,並且不完全是鉛製的錢幣,都具備與重量相應的面值;如果拒收,就要罰金四兩。

通俗來講就是:國家不再鑄造三銖錢,三銖錢也不再具有十二銖的面值,但已經存在的三銖錢,依舊具備三銖的面值。

這就使得,漢室的貨幣市場遲遲不能統一,市場上充斥的呂后八銖錢,高帝三銖錢,秦半兩錢;甚至是更遙遠的戰國刀幣,也依舊流傳於市場。

在歷史上,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武帝一朝,隨著成色足,重量達標,且沒有‘附加’面值的五銖錢出現之後,漢室貨幣才被統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