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時說:“這樣也挺好,顯得有底蘊。”
他們走進了大門,
裝修已進入收尾階段,
牆角堆放著各式各樣沒用完的建材,從木板到瓷磚、從油漆到五金件,每一樣都雜亂無章地擺放著。
不遠處,普利策正和一名女士聊著天。
巴特勒上前,
“約瑟夫!看,這是誰!”
普利策回過頭,雙眼一亮,給陸時來了個美式擁抱,
“陸教授,你總算來了!”
之後又和古德曼握手,
這段時間,都是古德曼負責對接,兩人早已相熟。
普利策又介紹了那位女士,
“內莉·布萊,記者。”
他在收購《紐約世界報》後,招募了布萊,
布萊也是能幹,
她的文章,一方面抨擊醜惡現象、一方面倡導社會改革,靠著煽情和對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針砭時弊,讓報紙銷量大爆。
普利策打趣著說:“陸教授,你現在過來,還能指導一下招生工作。等到了夏末,可就晚咯~”
陸時好奇道:“新聞學院的預招生不樂觀?”
各國的招生流程不盡相同,
一般地,美國高校需要學生先提交申請材料,
像什麼申請表、個人陳述、推薦信……
表面上,是學生有求於學校。
但因為一個人可以被多所學校同時錄取,不存在“專業服從調劑,不服從就掉檔”的現象,
所以,本質上是一種雙向選擇。
普利策現在擔心的是,他們出錢出力,熱火朝天地把新聞學院搞起來,
結果,沒人申請,
那可就十分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