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天,《哈利·波特》的熱度攀升。
陸時本以為,將版和兒童文學版合併會引來部分成年讀者的不滿,
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成年讀者中甚至比在兒童群體中還要火爆。
這和現代的情況截然相反。
陸時只能推測,是20世紀初文學的現狀所致,
讀者哪見過以現代為背景的奇幻作品啊?
理所當然地,《鏡報》報館又一次被圍攻,讀者們嗷嗷待哺,要求陸時像《小王子》那次一樣,提高更新頻率,
一週一更根本不夠!
得一天一更,
甚至一天兩更、三更!
那陣勢,簡直就像現代的網文讀者催更,一副要寄刀片的模樣。
當然,陸時不會答應,
就算《哈利·波特》有七部,也受不了這種高強度的更新。
所以他只能對那些催更裝不知道,
久而久之,讀者們也就放棄了,只是時不時地碎碎念,吐槽一句:
“某位更新少的人,根本不配當連載作家!”
而另一方面,法國學者還沒離開,
在充分研究了《哈利·波特》和《小王子》的異同後,他們又來倫敦正經取(找)經(茬)。
此次是閉門討論的小型交流會,與會者沒有學生。
陸時當然也要參加,
看著一幫文豪、專家討論“兒童文學到底應該怎麼創作?”這個議題,有種莫名的喜感。
現場很熱烈,
“我認為,在兒童文學的創作中,要儘量給每個職業設定足夠鮮明的標籤。”
“這話不對勁吧?騎士必須是光明磊落的?商人必須是奸詐勢利的?”
“孩子們懂得不多,所以本該如此!”
“哼!依我看,是因為角色簡單的《小王子》的第一語言是法語,你們這些法國佬才這麼說的吧?如果《哈利·波特》是法語作品,你們又會認定善惡沒必要那麼分明瞭!”
“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