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說回來,
從工業產出以及陸軍、海軍的實力考慮,日本似乎還是贏面更大。
畢竟資料不會騙人。
但昨天晚上,夏目漱石看完後便背後直冒冷汗,
他本就極度反感戰爭,在看了《俄國篇》後,愈加覺得日本靠武力對外擴張的決策是錯的。
陸時將稿件收起,
也不知道尼古拉二世看過文章後,會不會像夏目漱石一樣產生類似的想法。
《大國崛起》系列搞定,陸時喝了口水,吃著餅乾,開始考慮《洛麗塔》的事。
其實,他本來想抄的是《蠅王》。
原因無他,
《洛麗塔》這本書很難改。
首先是地理和時代背景,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正是發展最快的階段,主人公洛麗塔能去參加夏令營,亨伯特甚至有小轎車,可以載著兩人旅行。
但20世紀初的歐洲,
夏令營?
不好意思,1885年發源於美國的新玩意兒並沒有推廣開。
汽車更是如此。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列舉。
其二則是原著作者納博科夫深厚的文學功底,
陸時在跟蒙森交流時曾舉過例子:
“
‘Lolita,Ligife,fire&ny loins.&ny soul(洛麗塔,我生命中的光芒,我熱情的火焰,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
蒙森當時的評價是:
“通篇幾乎只由「l」,「s」兩個音開頭的單片語成,這種頭韻的運用,是英文中最典雅的寫作方式之一。”
最離譜的是,納博科夫居然是個俄裔作家,英語不是他的第一語言。
這種文字,讓陸時翻譯沒問題,
可如果改編……
嗯,一時半會兒是沒戲了,得好好打磨。
但想想也不是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