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很快便在神聖同盟和黑鐵城的推動下結束,舒翰此時也終於可以回到華金城了,而此時的華金城,與之前相比,已然有了很大的不同,雖然舒翰離開才短短的兩個月時間,但此時,因為劉三毅將將近四萬的人口注入到華金城中來,使得如今的華金城人口已經達到十一萬了,而根據劉三毅的計劃,未來山麓城和邙城一帶的農民也要搬遷一部分到華金城來。
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強幹弱枝,山麓城和邙城的人口太多,嚴重威脅到黑鐵城的統治地位,自然需要削弱,所以在未來,會有將近二十萬的人口從山麓城和邙城離開,進入到黑鐵城,華金城和淺草城這三座城市之中,以削弱他們的實力,整個計劃會在未來兩年內開展,畢竟要讓農民們收穫到好處,已經答應了他們免稅兩年,如果不執行,便是失信於人,這對於執政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缺點。
另外一點便是山麓城和邙城是山區,養活這麼多的人本來就不容易,當地農民的生活十分困苦,他們花費的力氣明明要比平原上的農民更多,但所得卻非常的少,往往每一畝地所能夠得到的產出要比華金城和黑鐵城所得少一百斤以上,這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因此自然要改變產業結構。
至於農民們願不願意搬遷,這一點很容易,因為當地的農民生活不好,如今免稅兩年,自然還算可以,但未來如果繼續徵收稅,那必然會日子艱難,而如果他們願意搬遷到其他城市去,那麼第一年的稅收全面,後面三年則只收取百分之七十的稅收,從而鼓勵他們離開自己的家鄉,這樣一來,即便再安土重遷,想必也會有很多的人願意來到其他城市來生活。
而華金城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目的地,首先淺草城的可開發用地其實已經基本耗盡了,畢竟那只是一個小盆地而已,養不活太多的農民,至於黑鐵城則尚且還有空餘,但發展潛力最大的還是華金城,上千平方公里的平原,足以養活數十萬的人口,因此華金城也被劉三毅認為是未來發展的重點目標,甚至劉三毅都已經準備把自己的家族都給搬遷到華金城來。
至於為何如此,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隨著之後的貿易盛行,雖然黑鐵城處於淺草城的後面,但始終距離兩方勢力太過於靠近,如果持續下去的話,難保有一天黑鐵城的秘密不會被窺探,因此把更多的發展潛力放在華金城這一邊,也能夠讓黑鐵城的實力得以儲存,即便哪一天黑鐵城不保,起碼還有一座大城可以保證他們的安全,所以在未來的三年到五年時間裡,華金城的人口勢必會迎來一個巨大的上升。
而即便是現在,四萬名城市人口的入住,也讓華金城的城建面積憑空增加了兩倍,原本華金城的人口一共也不過只有三萬左右而已,現在則已經是七萬人了,舒翰回來的時候,各個地方都在開工,一半的建築已經建築完畢,城市已經開始向著城牆外面開始擴建,因此舒翰回來的第一件事,便是修改第二道城牆。
如今第一道城牆都尚且還沒修建完畢,第二道城牆的修建便已經提上了日程,不得不說,華金城的發展速度確實是非常的快,舒翰的野心也很大,第二城牆將圈下將近兩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將會是一道極為綿延的城牆,幾乎已經與黑鐵城平起平坐。
這也不是舒翰一個人的意思,而是與楊王狄和劉三毅共同商議得出的結論,未來的華金城將作為黑鐵城的第二首都來使用,面積和規模自然是要擴大的,同時大量的科研機構已經工廠都在這裡,這些都需要佔據龐大的土地,與其到時候再修建第三道城牆,還不如現在把城牆就修到位。
對此舒翰也是同意的,不過這樣也讓他的工作變得非常艱難,尤其是對山麓城居民和邙城居民的工作,他們原本居住在山區,如今來到平原生活,自然是有著諸多的不習慣,同時他們的話語之中帶著濃厚的鄉音,聽起來與華金城的居民並不相同,而原本這是華金城居民的城市,如今山麓城和邙城的人口倒是在城市裡超過了本地的居民,使得當地的人講的話倒是成為了偏僻的方言,山麓城和邙城的語言大行其道,這讓許多本地人心中不滿,舒翰自然也需要處理。
但也幸好,山麓城和邙城都是新敗,對於黑鐵城這一方也不敢提太多的意見,再加上黑鐵城在戰爭中所展示出的強大實力,讓這些人也都不敢多說什麼廢話,如此一來,舒翰便乾脆強硬的推出語言的改變,讓他們以華金城的語言為目標開始學習,並且設定獎懲制度,每一條街道,都設定一名語言老師,在晚上下班之後進行教學,之後每個禮拜進行評級,成績好的人可以得到獎勵,一桶油,一擔糧食之類的,如果表現不好,則要從工資裡面扣工錢,透過這種方式,來讓這些人學習當地的語言,三個月之後,很多人便改變了自己的語言,尤其是孩子們,他們學習能力比較強,改變的速度也是最快的,再加上華金城的生活和美麗也確實是比他們原本的城市強得多,因此很快便產生了歸屬感,對於這些語言也並不排斥,同時學校裡面還有專門的語言老師進行教導,是最先改變的那一批人。
另外便是一些年輕人,至於老人,舒翰則不管他們,畢竟想要讓老一輩的人改變自己的說話習慣,這實在是太難了,即便是現代,都有很多老人一開口便是鄉音,這一點想要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520
也正因為如此,舒翰也不想要浪費老人們寶貴的時間,還是讓他們安享晚年比較好,不要折騰他們了,至於其他人,則在舒翰的強制措施下很快便改變了口音,最起碼是能夠用當地人的語言與當地人相互交流了,畢竟大家都有普通話的底子,也不是中文和英文一樣,差距那麼大,再加上文字上是一致的,自然交流起來也容易的多,雙方也就很快統一了。
另外一方面便是工廠的建設,這四萬的人口進來,自然是極大的勞動力,同時這些人中有超過百分之四十接受過大約小學以上的教育,有兩千人左右接受過大學教育,當然,這個大學教育的水平大約是十九世紀大學教育的水平,但因為資料不全,所以是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之間浮動,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尤其是電磁方面和建築鋼材,以及材料學這三個方面,山麓城和邙城都有一些特別的人才,這讓杜爾新十分高興,自從建設成功火力發電站之後,杜爾新也一路官運亨通,從原本的方面工程師變成了如今的建設局局長,管理華金城範圍內所有的工程建設。
他立刻把這些人才吸納進自己的管理小組,開始研究火車,高建築以及橋樑等方面的建築工作,馬不停蹄根本不像是四十歲的人,倒像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有著用不完的精力。
這一來是杜爾新如今事業得到了轉機,原本的一身本事被埋沒,自然是整天長吁短嘆不得志,如今舒翰讓他鯤鵬展翅,一展胸中所學,自然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瞭,獲得這樣的好處,讓杜爾新的事業煥發第二春,再加上如今各種各樣的新技術,高科技人才匯聚在華金城,這讓杜爾新也有一種開天闢地的感覺,自然是興奮不已。
短短一個禮拜之間,開了大小十幾個會,計劃在華金城周圍修建超過三十座以上的橋樑,拓寬如今的道路,還有鐵路的建設建議方案,大大小小讓舒翰也目不暇接,感嘆杜爾新的精力真是旺盛,但這些建築也確實都有用,華金城領域範圍內,水網縱橫,是實實在在的水鄉,但如今溝通各個土地的橋樑卻非常的少,且以木製橋樑為主,承受能力不高,非常容易垮塌,因此杜爾新建議在全境範圍內普及鋼筋水泥混凝土的現代造橋,將整個華金城更好的連線在一起,同時讓華金城內的各個區域也可以更加有機的聯合在一起,要做到這一步並不容易,但幸好從山麓城和邙城得到了大量的專家學者,其中就有不少橋樑建築業的專家,經過他們的探討,加上黑鐵城原本就有的技術積累,他們認為確實可以在華金城範圍內修建一些現代橋樑,這是沒有問題的。
專家們都說沒有任何的問題,舒翰自然也願意相信他們,至於拓寬如今的道路,這也本應該如此,如今華金城大部分的道路都是泥巴路,即便是城市中,水泥路的數量也十分罕見,只有主幹道才會有,這對於交通來說自然是不方便的,一下雨,地上便成了泥渾水,馬車也好,牛車也好,全部陷在其中,非常麻煩,且走著走著,地上就會有車轍出現,一個不小心,人走過去便會摔跤,道路情況非常糟糕。
而被杜爾新帶動的,便是那些剛剛落戶華金城的人們都開始拼命工作,充滿了幹勁兒,這一來是人生地不熟,新到一個地方,自然要表現出自己的價值,好讓上官賞識自己,但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則是杜爾新確實是一位好領導,他十分尊重這些專家們的意見,並給予他們極大的權利,在自己不懂的領域上,一切以他們的意見為準,並沒有因為他們是外來人而對他們有絲毫的偏見,或者頂著學術權威的名頭去欺壓他們這些新人,這自然讓他們感到十分的激動,要知道即便在原本的城市,職場之內的打壓也是平常事,甚至更為嚴重。
因為城市規模小,所得到的產能也就小,整個城市一年能夠投資的專案就那麼幾個,而爭取的專家卻隨著年歲的增長而越來越多,典型的僧多粥少,放到現在就叫做內卷化,在這種情況下,每年搶奪資源那都是一場宮斗大戲,各位專家們也都是不敢其擾,而如今在華金城,上有杜爾新幫助他們,另外舒翰也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盡力提供給他們幫助,讓他們可以物盡其才,這自然也收攏了他們的心。
這些科研人才的心,相比起其他人來說,要單純的多,只要你讓他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他們就會熱情滿滿,舒翰對他們也多有照顧,並不會因為他們是其他城市的人,而區別對待他們,可以說是融入這個集體最快的一群人。
另外便是工廠工人,道路修建的工匠等等,這些工作都忙得舒翰是不停的工作,連續一個月都只來得及回家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和傅爾藍,便一直泡在辦公室裡,要不就是在各個工地上視察,每一天的行程都非常的滿,還要處理各種市民之間的問題,最後逼得舒翰不得不成立居委會來進行管理,不然他非得累死不可。
整個華金城的十二月無疑是十分熱鬧的,等到秋收完畢之後,舒翰便把這些農民們利用起來,讓他們進城打工,一來他們現在也沒什麼事情可以幹,二來進城打工也能夠賺點錢,這七八萬的勞動力自然不可能白白浪費,因此無論是修建水渠,還是鐵路施工等等,都有這些農民工的身影,而整個黑鐵城範圍內同樣都是如此,這一個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往日裡大家都縮在自己的家裡窩冬,還要擔心會不會凍死,而如今的人們則熱情滿滿的建設自己新的家園,即便是過年的冬天,也都非常的努力,這讓舒翰終於看到了一絲現代社會的曙光,這才是一個人類文明該有的樣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光明的未來,舒翰在心中默默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