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人在大唐已被退學> 第三百一十四章 後方先安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一十四章 後方先安定 (2 / 3)

說到底還是李世民膨脹了好大喜功了。

李正對馮盎說道:“要說東征現在還不是時候,幾年內東征都不是一個好時機。”

“你為何如此認為。”

“楊廣三徵高句麗都沒有打勝,而且戰事一旦開始就是消耗國力,也不知道是不是楊廣他打急眼了,才會三次征討,所以在下認為現在東征高句麗並不是一個好時機,風險太大,收益太小,容易讓大唐陷入戰爭的泥潭。”

“戰爭都是要有付出的,拿出一百萬貫的戰爭準備,想要回本就要打回三百萬貫收入才算是有收益,這就是戰爭的成本,若是拿不回收益一百萬貫白白付出,壞的更是名聲。”

“一旦出征就一定要拿下,給軍功,給軍餉,給封爵,這些都是必要的,國戰一旦開啟關乎的會是整個中原的利益,虧空一百萬貫或許不是小事,但是失去了民心就不見得可以收回來了。”

“若是拿不回收益,陛下想要繼續加註很有可能會步楊廣後塵。”

“高句麗遲早要收回來,可不是現在,至少在大唐的西邊還未平定之前,都不是出征的好時機。”

聽李正說完,馮盎看這小子目光越加不一樣了,分析得頭頭是道。

之前和房玄齡秦瓊他們也私底下議論過,確實不是一個出征的好時機。

房玄齡和李正的話也基本上吻合,房玄齡也是這麼認為,現如今要東進高句麗不是一個好時機。

這小子說得很對,戰爭是有成本的。

一場大戰要付出的錢財何止百萬貫。

當年楊廣東征高句麗的時候,幾乎掏空了前隋的百年積累。

這才落得萬劫不復。

一旦收不回來足夠多的好處,贏了還好,一旦輸了丟了民心就不會是小事。

李正說得比房玄齡更加通透,這小子似乎很明白戰爭的本質。

一個還沒成年的孩子,能用這樣的態度來看戰爭確實很難得。

戰爭又何嘗不是一樁生意,渭水之盟的時候,突厥人已經都快殺到長安城門前。

這對李唐江山來說是一個恥辱,李世民積蓄國力咬著牙發動了陰山一戰的反攻突厥。

最終大勝,從此大唐得到了陰山天險,這場勝利之後的所得可想而知非常的豐厚。

突厥進獻的牛羊不計其數,若是沒有陰山這場大勝,也就沒有現在的天可汗。

馮盎放下手中的茶碗,“李正,你不做官真的可惜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