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會確實氣派。
從承天門,穿過端門,跨過內五龍橋至奉天門,最後在奉天殿近三丈高臺階下整隊待朝。
這一路上,皆有錦衣衛儀仗。
高臺兩側,教坊司奏響大樂,禮儀司陳列各府及來朝諸國使者所獻文書、賀表、貢物等。
在主道兩側,還設有糾儀御史糾察百官風儀,監督那些站久了愛打瞌睡或交頭接耳聊私的。
莫執念率百餘官員到達奉天殿前時,正好入朝的鼓樂聲奏響。
殿門兩側有太監揮動響鞭,大呼“百官上朝”。
吳爭聞聲,抬手輕抖了抖王袍大袖。
微微吸了口氣,當先邁上了臺階。
莫執念入宮至此,反倒是心安了,因為,他看到了沿途錦衣衛中,投向他的人。
既然局勢還可控制,或許,之前吳爭等人的反常,真的就是一種發洩,或者說是示威吧?
“陛下上朝,百官見禮——!”
隨著太監獨有的腔調聲響起,莫執念收拾起混亂的心思。
他悄悄抬頭,望著在前面不遠的吳爭,心中難道,讓你三分也就是了,等老朽接任首輔之位,再將你推上大寶,老朽便是從龍之臣,到時,你也好意思為難老朽嗎?
時辰到,皇帝升座,鼓樂齊鳴,百官跪拜致賀,行禮如儀。
禮畢之後,則群呼萬歲、萬萬歲。
這套路貫穿了華夏數千年,大同小異。
而吳爭,此時站在文武兩列最前面,微微低著頭,眼觀鼻鼻觀心,完全看不清楚他的喜怒。
“臣有奏。”
首輔冒襄出列,“啟奏陛下,今時西洋諸番國組成聯合艦隊,犯我海疆,吳王以一己之力,禦敵於國門之外……然,吳王所藩之地不過十一府,與西洋諸國之聯合艦隊相較,太過懸殊……臣以為,朝廷當立即調左右營前往浙東沿海,歸入吳王統一指揮,從戶部撥付錢糧等物資,支援三大水師,並徵召京師及周邊各府百姓運送,以求在最短時間送至吳淞、杭州、寧波等戰場前沿!”
做為內閣之首,其實,冒襄的諫言,已經是決策,在大朝會上奏,也就是向皇帝通個氣,待皇帝點頭,這事就可以頒佈詔令了。
這也是當初吳爭重新組建內閣,並將皇權轉移向內閣的主要目的。
果然,朱辰妤聽了,微微頜首道:“首輔所奏請,朕深以為然……那就請首輔按律起草詔書吧……!”
“且慢……臣以為首輔所請,不妥!”
所有目光轉向聲音的來處,莫執念慢慢從右側佇列中走了出來。
冒襄神色不動,回過頭去。
而吳爭,依舊沒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