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將軍的名義賞罰?何以服眾!
吳爭內心被震動。
而李顒說,對君上而言,威脅皇權的,必是逆臣!縱觀歷史,對付傳統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另起爐灶。大將軍府所施行的政令、王爺提倡之學說,已與朝廷格格不入,絕無媾和之可能,這個時候王爺還想養光韜晦,恕臣直言,便是自取死路。
帝皇之術,向來是謊言、背叛、報復、原諒,最後坑殺,想來王爺不會甘願引頸就戮吧?
吳爭不由得聞言心驚。
於是,君臣四人合謀,把冒襄所獻之策加以修繕,開始付諸實施。
逼反李過廣信衛,是此策的首要。
而李定邦的死,雖說綹由自取,卻也是個意外。
廣信衛繞經寧國、太平二府,從建陽衛的眼皮子底下,安然渡江“進入”鳳陽境內,其實就是吳爭去太平府的真正原因之一,而夏完淳隨即向滁州增兵,也是吳爭的部署之一。
之後,陳勝的金華衛入駐九江、向天長方向增兵、調錢翹恭新編風雷騎北上增援海州等等,都是既定計劃。
這個計劃的主要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可控的底線下,收復鳳陽、廬州、安慶三府,徹底阻斷清軍南下的可能。
這計劃開始時一切順利,除了李定邦的死。
可慢慢地,事情變得不可控了。
譬如李過與阿濟格的“眉來眼去”、阿濟格突然進攻天長、多爾博毫無預兆地從兗州出兵,強攻海州。
吳爭有私心,因為他本身就是個普通人。
在二十萬北伐軍中選擇一支部隊當作誘餌,這讓吳爭猶豫了很久,最後確定廣信衛。
當然,計劃中沒有讓廣信衛軍覆沒的想法。
廣信衛只是個誘餌,南有夏完淳建陽衛做為後盾,東有天長駐軍守住側翼,從理論上說,廣信衛應該是有驚無險的。
可局勢的變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廣信衛沒事,天長駐軍被阿濟格擊潰,而海州,五、六千泰州衛,被數倍的敵軍兩面夾擊,最後,幾乎是軍覆沒。
這樣的結果,能不讓吳爭心疼嗎?能不讓吳爭生氣嗎?
他不僅僅是生冒襄、李顒二人的氣,更是在生自己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