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20171201200734129”、“有水一川”的打賞。
蔣全義所提的條件,大多是獅子大開口,但也不算天方夜譚,是藍拜自己沒辦法應承,可清廷卻有可能答應的這種條件,愣是讓藍拜感到攻之可惜,收之無味的感覺。
藍拜不攻的原因有二,一是減少傷亡,在海州城下,其部的傷亡加起來遠超過蔣全義部,就算滅了這千人,最多也就是打平手。
清軍可是上萬人哪,其中有鑲黃旗兵,還有新軍,再加上藍拜自己的私兵(滿族各旗皆有才私兵),以多擊寡,還打成這種鳥樣,就算攻下小小海州城,也不是什麼功勞,反倒襯托出藍拜的無能來。
但如果能逼降面前這支北伐軍,那意義可就不一樣了。
從北伐軍建立,南北開戰以來,北伐軍有被俘的,但從來沒有過大批投降的軍隊,特別是象這樣上千成建制的軍隊。
如果藍拜逼降成功,這功勞就遠比攻破一個小小海州城要大多了。
第二個不攻的原因是,藍拜真心不想再看到,守軍手中的火器再投到自己軍隊的頭上,說實話話,北伐軍的火器,讓藍拜心裡有了陰影。
如果能逼降,那麼這批火器就能到自己手上,此消彼漲,這種簡單的演算法,就算大字不識一籮筐的藍拜,也能想得通。
奇怪的一幕發生了,僅千把人的守軍,就在離城三、四里處,被清軍團團包圍,二者相距不足百步,愣是沒有打起來。
要知道,這在不久之前,守軍還象趕鴨子一般地驅趕著清軍,雙方那是血拼到了紅眼的地步,而此時,雙方不斷地派出使者,你來我往,倒象是友軍了。
可謂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令人歎服!
……。
蔣全義此時遭受到了從就任泰州衛都指揮使以來,來自手下將士最大的質疑。
他的權威被挑戰。
不得不說,在將士們心中,蔣全義就是塊碑,神聖且強大。
正因為如此,將士們甘心受蔣全義驅使,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拿命追隨蔣全義,為得就是建功立業,封妻廕子。
可投降,這二字讓將士們想都不敢想。
北伐軍的福利很好,好到連清軍都羨慕,可北伐軍的軍紀更嚴,戰死可以,投降不準,否則必牽累家人。
譬如,北伐軍將士,一人當兵,全家免稅,一子免費入學,如果戰死,撫卹不算,還可以內定一子入軍校,出來就是軍官,諸如此類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