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水師緩慢地向前推進了五里。
鄭成功卻迅速下令,艦隊後撤十里。
雖然雙方依舊是僵持狀態,可這對鄭家水師將士士氣的影響,是巨大的。
士兵不怕拼命,當兵吃糧,上陣拼命,天經地義,除非上樑不正下樑歪,上官先逃。
如果士兵連這都做不到,那這就不是一支軍隊,而是烏合之眾。
鄭家水師傳了兩代,自然不是烏合之眾。
想當年,明朝海禁,鄭和艦隊解散退出南海,可西洋海軍迅速壯大,海權勃興。
鄭芝龍以一己之力,透過半商半盜,積攢出一支水師,取代鄭和艦隊的地位,重新控制了南海。
尤其是崇禎六年,鄭芝龍於福建沿海金門,用麾下水師一戰擊潰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著實令沿海民眾大吐一口怨氣,從此十幾年間南海那叫一個海氛頗息,沿海通販洋貨皆掛起鄭氏旗號,聲勢之在,遠勝大明朝廷。
鄭芝龍也由此賺得是盆滿缽滿,最多一年,單就海上貿易收益就高達二千萬兩之巨。
這種財力,奠定了鄭家水師不可動搖的地位。
但就這樣一支可以說,曾經堪稱為民族英雄之師的海軍,在這十多年間,因鄭芝龍心性的缺陷,生生爛透了。
當為上者只追求錢財利益的時候,不可阻擋地引發屬下的追隨。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是情理中事。
如此利潤豐厚的海貿易收益,依舊填滿不了鄭家人心中的貪壑。
在鄭芝龍被明朝招安之後,依舊在暗中行劫掠之實,這是黑白兩道通吃啊。
而這還算是小節有虧,如果鄭芝龍真能舉起反清義旗,那麼閩粵之地,數十萬大軍,加上這支無敵於東亞的艦隊,或許還真有可能出個鄭姓皇帝。那時的閩粵軍民,只知鄭芝龍而不識大明天子。
可惜,鄭芝龍降了,麾下勢力頓時分崩離析,若不是鄭成功感念隆武對他的賞識,舉起了反清義旗,那麼清廷至少可以提前十年,甚至二十年完成統一。
話說回來,鄭成功若沒有之前那個錯誤的決定,麾下水師一鼓作氣,朝吳淞水師衝過去也就衝過去了。
這還不算什麼不可挽回的錯誤。
可吳爭下令前推五里,而鄭成功的應對,竟是後退十里。
士氣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