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完淳說得沒錯,廖仲平部突然崩潰,加上夏完淳帶走一部分人往西堵漏,建陽衛只是在西、南兩面夾擊下潰敗,真正的傷亡倒不大。
僅半個時辰,騎兵就帶回了三、四千人。
當得知自己的主帥夏完淳還活著,這些建陽衛士兵頓時“滿血復活”。
吳爭親率這拼湊起來的七千餘人,向對岸發起了進攻。
沒有足夠的渡船,就用一切可以用的漂浮物。
除了一千火槍兵,所有士兵泅渡過河,他們在水裡推動木板上的火槍兵前行。
好在江南兵,幾乎人人善水。
過河中心後,火槍兵開始向對岸射擊,只是這殺傷,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但有一點,明軍立於不敗之地,因為對岸清軍的箭矢射不到河中心,就算是滿八旗善射者,恐怕也射不中百步外的目標。
雙方陷入了僵持,對岸幾輪箭射下來,就不射了,躲起來等著明軍近前登岸。
吳爭此時想了個辦法,那就是讓禁軍士兵口銜稻草管,屏息在水下換氣,然後泅水向對岸進攻。
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清軍看著明軍從水下向岸邊逼近,紛紛射箭阻擊,可箭矢對水下目標有何殺傷力?
當泅水計程車兵登岸的那一刻,吳爭下達了總攻命令。
登岸的數百明軍,雖然承受著清軍如雨般的箭矢,傷亡慘重,但有效地牽制了清軍對河中的箭矢壓制。
這短短的時間裡,河裡火槍兵身下的木板,被水中明軍推動向前,隨即向岸上射箭的清軍進行射擊壓制。
清軍開始轉入被動,但他們堅持著不退。
好不容易,有了一個能與火槍兵硬抗的機會,尼堪豈能輕易放手?
加上滿腹的鬱氣無法發洩,尼堪決定,要在岸邊與明軍見個真章。
於是,清兵前赴後繼地向岸邊明軍發起衝擊。
無數的明軍士兵倒在岸邊,鮮血漸漸匯流成小溪,再流淌進河水裡,染紅了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