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爭晚到一刻,靖江衛怕是真的就沒一個站著的了。
當然,靖江衛不會全軍覆沒,他們在路上摔傷胳膊、腿的數百傷兵,已經向後方轉移。
說這句話,是因為吳爭確實到得及時。
這讓蔣全義本是一場赴死成仁的衝鋒,真正成了戰場反擊。
吳爭所部,並非入南門。
從靖江方向上岸,為了趕路,走得是近路,泰興東城門方向。
在吳爭趕到時,東門正被清軍攻擊。
而蔣全義部正出北門,正面向喀爾楚渾中軍衝鋒。
密集的槍管中冒出熾熱的火焰,在黑暗中顯得分外耀眼。
從背後輕易擊潰攻東城門外清軍之後,吳爭隨即將隊伍一分為二,一部直入東城穿插,自己率一部由城外直接北上,增援蔣全義部。
清軍被突然到來的援軍打懵了。
火槍兵在接近目標之後,先投彈,再蹲下射擊,然後以小跑邊前進邊裝填。
看似隊形混亂,卻層次分明,往往是一隊射擊,另一隊投彈,兩隊穿插,然後輪換。
清軍側翼步兵向火槍兵發起的反擊,卻無法接近火槍兵五十步之內。
紛紛被密集的彈丸和爆炸的碎片撩倒。
喀爾楚渾隨即組織起一支五百餘人的中軍騎兵,向火槍兵發起衝擊。
可惜的是,此時的距離僅三百步左右,大概不到一里地。
而燧發槍的射程在一百五十步開外,也就是說,清軍騎兵還沒加速,就已經處於火槍的射程之內,加上四千火槍兵的集中射擊,恐怕不是這些僅穿皮甲的輕騎兵能夠抵擋的。
兩輪射擊之後,這支騎兵,除了地上傷馬的嘶鳴聲,再無一騎是站著的。
喀爾楚渾見狀,也急紅了眼。
他隨即下令中軍左面方陣,撲向吳爭火槍營。
整整一個方陣,一萬人的中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壓來。
吳爭大喝道:“傳令,後退交叉射擊。”
後退交叉射擊,是一個方陣中,以橫排為基數,單數為一隊,偶數為另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