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吳爭採納張國維的建議,以王得仁為主將,金聲桓副之,兵發寧波府。
用意也是在於讓這二人相互監督,不穿同一條褲子。
往日的下屬一轉眼成了頂頭上司,這種落差,任何人都心裡有個疙瘩,無法解開。
王得仁本是下屬,自然也就在心中防備著金聲桓。
這是人性,無可厚非。
戰事順利,那也就沒有什麼可爭執的。
可南面大批清軍的反撲,讓二人之間的裂隙瞬間崩開。
這一前一後的潰退,大量嫡系心腹的傷亡,裂隙已經不再是裂隙,而變成了仇恨。
十餘日來,雙方十幾人的火拼,時有發生。
火拼原由已經不重要了,下狠手才是唯一目的。
而今日早晨,一根隱埋已久的導火索被點燃了。
金聲桓沒降時,曾經縱兵劫掠紹興府各縣,尤以紹興城為最。
所劫財物,又因歸降而得到了吳爭的允准,落入了他的腰包。
如今,紹興府已經徹底被明軍控制,紹興府百姓中有膽子大的,就開始了清算的心思。
只是因為紹興府剛剛平定,各縣原有的縣衙官員,都因曾事敵而忐忑不安,哪有心思去管這些閒事?
他們溫言安撫,推說等朝廷正式任命之後,再為民作主。
憤怒無法宣洩的百姓,在當地有名望的鄉紳帶領下,向金聲桓、王得仁所駐營地集結。
紹興府雖說有八縣,可地域上基本都是以紹興府為中心,三面分佈。
一旦聽聞,響應者眾。
短短半日內,四面八方聚集起來的百姓,超過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