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上前一步,躬身應道:“回殿下。卑職回來之時,確實考慮過,解決這八百百姓生計的方案。”
朱以海眼角微微一挑,“快些講來,於孤和諸公聽聽。”
吳爭道:“卑職也知時局艱難,朝廷度支拘緊。卑職是想,以卑職從金山衛繳獲的五十四條船來養活一部分百姓,卑職是上虞人,曹娥江直通杭州灣,組織百姓捕撈,養活三百人不難。”
朱以海不置可否,只是道:“繼續說。”
“卑職在吳莊家中還有八百畝田,可以安置二、三百人,家中在始寧大街有十來間鋪子,也能安置數十人。餘下婦孺老弱,就安置為精壯漿洗縫補,做做飯。如此,既使百姓有了生計活路,也可讓百姓感受到朝廷善待之心,明白朝廷沒有捨棄他們。”
吳爭此話有理有節,更有可行的方法,令聞者皆點頭不止。
其中以錢肅樂為最。
錢肅樂也是為抗清毀家紓難之人,從舉義兵起,家中所有財產皆以捐獻為軍資。
所以,他對於象他一樣毀家紓難之義士,有著天生的親近感。
錢肅樂出言向吳爭問道:“吳爭,你說的田產、鋪子,家中長輩可會同意?”
吳爭轉向錢肅樂答道:“家父本就是樂善好施之人,平常在鄉里就多有善舉,想來聞知此事,也會憂朝廷所憂,急百姓所急。”
錢肅樂頜首道:“民間多有仁人義士,是為我大明脊樑。大善!”
說完轉向魯監國,稟道:“殿下,吳爭所言之策可行。殿下可準其所奏,同時臣懇請殿下褒揚吳家父子毀家紓難,以倡導、激勵民間義舉。”
朱以海問道:“吳爭,你可願意在紹興府任職?”
吳爭抱拳應道:“卑職願意。”
朱以海順勢點頭道:“錢卿說言極是,如今朝廷正需要更多的民間仁人義士傾囊相助,共度時艱。孤以為,吳爭殺敵英勇,且有毀家紓難義舉,忠勇可嘉,可晉……。”
方國安、王之仁不樂意了,他們狠狠地瞪了吳爭一眼。
吳爭的方案如果允准,那五十四條船就沒了。
如果說王之仁能慨然應允吳爭手下那一百多人歸入麾下,還官升一級,一是看在這一百多人能征善戰的份上,再就是看上這五十多條船了。
水師嘛,哪有嫌船多的?
有船就有水師,和有糧就有軍隊是一個道理。
而方國安更是從朱以海的態度上,明顯感覺到不對勁,想到張煌言去碼頭見吳爭,他已經猜到之中發生了什麼。
加上吳爭已經應下在紹興府任職,那等於自己啥都撈不著。
王之仁先一步道:“監國殿下,船隻是戰備器具,豈能為幾百難民,挪作民用?”
方國安道:“臣也剛記起,之前廖千戶曾說,吳爭以一百清軍人頭換取那數百難民上岸,既然如今朝廷應允了難民上岸,那麼吳爭殺敵的軍功,就不能再計。”
這麼一眨眼的功夫,方國安、王之仁堂堂兩國公的態度迅速改變。
如同南轅北轍一般。
張煌言出列道:“吳爭不僅在金山衛殺了清軍百人,更在嘉興府北殺了五十多名清軍。”
方國安道:“金山衛清軍有人頭為證,嘉興府北清軍以何為憑?”
張煌言應道:“有原金山衛千戶所總旗及麾下百名軍兵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