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弘治朝,有一點和前朝的皇帝們都不太一樣。
弘治朝的‘神秘案件’特別多。
比如著名的‘滿倉兒案’,涉及到東廠的垂死掙扎與一個無辜少女被牽扯。
轟動大江南北的‘蠶神殺人案’,案件之中疑點重重,三個家丁為最終兇手被交出去,而地主則無事。
而與漢朝名將同名的宦官李廣,畏罪自殺,留下一本賬本,許多文官武將的姓名被記載在上面,寫著黃米若干石、白米若干石等,牽連甚廣,蛇姬吏部尚書、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等六部尚書,更有通政使等等官吏。
這三起案件,分別代表著文官犯罪、地主犯罪以及官場爭鬥。
因為沒有什麼大事發生,秉承著儒家的治國思想,弘治朝武備廢弛,明朝戰鬥力最強的三大營和京城的十二營團徹底變成了施工隊,軍隊實力比起明初,已經下降諸多。
而且更蠢的是,因輕信蒙古小王子的入貢,丟失了成化一朝收復的河套。
放任外戚兼併土地,畢竟一生一世一雙人,皇后只有那麼兩個兄弟,他不慣著誰慣著呢?
而鹽政,更是被朱佑樘一手玩崩。
除此之外,在崇信佛道方面的花費,可比著名修仙皇帝朱厚熜要多多了……
後世的諸多史學家已經給出了答案,譬如方誌遠教授在《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執行機制》曾經批註過:而實際上孝宗不僅為文臣擺佈,更受內臣擺佈,從其種種行事,應該是個智商較低或者相對弱智的皇帝。
而《中國大歷史》和《萬曆十五年》裡,也留下了諸如‘弘治皇帝愈是謙抑溫和,聽憑文臣們的擺佈,文臣們就愈是稱頌他為有道明君’的句子。
又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田培棟著的《明史披揀集》,西北師範大學教授郭厚安著《弘治皇帝大傳》,統統都對這位所謂的明君展開了批判。
朱佑樘縱容官員貪汙受賄、濫用私權。
因此,在朱厚照登基之後,面對這些文臣們,氣憤地說出了‘天下事豈皆內官壞之?朝臣壞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輩亦自知之’的話語,落水後被救起,堂堂一位皇帝,最後不治身亡。
總而言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朱佑樘是一個平淡而缺乏作為的守成君主,因為符合傳統的要求而有了虛高的名聲。
弘治朝的所謂中興,不過是吃成化朝的老本罷了。
沒什麼值得深思的。
不過朱佑樘可不這麼認為。
他天天被那些文臣們吹捧,已經把腦子給吹沒了。
他現在覺得,父皇也不過如此,朕死後,恐怕能成為漢文帝這樣的英明君主的代表吧?
他甚至有些遺憾自己出生太晚,如果早幾年,或許太宗文皇帝這個廟號諡號,就屬於自己了。
不過就在此時,朱佑樘的腦海之中,忽然響起了一道聲音。
【您已被邀請加入大明皇帝聊天群。】
【群主‘嘉靖皇帝朱厚熜’召開了群會議,您是否參加?】
看到這一幕,朱佑樘為之一愣。
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