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判定正德阿拉伯文鬲式爐之後,吳奪旋即聽了聽。
結果,沒想到,自己還是打眼了!
以吳奪的眼力,打眼也不容易。不過這東西,確實“底子”好,也不能說是完全打眼。
這件阿拉伯文鬲式爐, 本身確實是正德年間的東西,而且是官造的正品。
可惜,原先並沒有刻有阿拉伯文以及“正德年制”的底款。
開光的如意紋邊,魚籽地,魚籽地上的阿拉伯文,以及爐底的四字款“正德年制”, 都是在清中期做的。
做這一系列的內容, 想要惟妙惟肖, 並不容易;更難的還有做好之後需要做舊。雖然有銅香爐其他部位的皮殼做參照,但也絕非庸手能為之。
這件鬲式爐,吳奪估摸著權浩然肯定能辯偽,自己在銅器上的眼力尚且不如權浩然,所幸能聽出來,不然可能就掉坑裡了。
清中期,特別是乾隆朝,是華夏曆史上文玩古董作偽的一個高峰期,高手如雲,不乏以假亂真之物。
更何況,這件鬲式爐從清中期又流傳到現在,繼續經過了兩百多年歲月的沉澱,想要辯偽,確實很難。
吳奪心說,這件鬲式爐怕是能瞞過不少拍賣會專家組的法眼。至於一對一的交易,那就更容易以真品出手了。
這樣的東西不是不能買,但還是那句話, 謝項肯定不會以清仿正德的價錢出手, 估摸著賣價比正德真品價格就算有可能低, 也低不了多少,料想到最後肯定談不攏。
“天底下,沒那麼多便宜事兒啊!”吳奪心頭喟嘆一句,隨後又去看了看那件白玉小印章。
這玩意兒百分百到代,可惜價值不高,收了的話,也沒多少利市。
最後,吳奪才和葛亮、羅宇澤碰頭,最後定四件金銅佛像。
而這時候,郭先生和老者也奔著阿拉伯文鬲式爐去了。
而郭先生的兒子,仍在漫不經心地看著瓷器;這小子似乎對古玩興趣不大,有可能是被老爹強行帶來。
想來郭先生藏品不少,百年之後得交給這個兒子,他若是狗屁不通,那也不行,所以得教導教導、歷練歷練。
羅宇澤見吳奪過來了,低語問了聲,“怎麼樣?”
吳奪輕輕搖頭,湊近後,暗暗比了個六的手勢, 隨後往下一壓。
“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