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蠟丸的顏色來看,主要成分應該是蜂蠟。
蜂蠟應用的歷史很早,戰國時期肯定有了。
蠟丸本身肯定不是什麼稀奇玩意兒,稀奇的應該是蠟丸裡包裹的東西。
此時,已經是晚上七點多了,他們在“地下”已經忙乎了一天,身心俱疲。於是,大家商量了一下,先上去休整一晚,明天一早再來探查另一條通道。
因為另一條通道,基本上就可以確定是通往徐州鼎的秘藏之處了,須得打起精神對待,現在這狀態也不大行。
而這個青玉香爐和香爐裡附帶的蠟丸,也先帶上去,到“上面”再研究裡面包裹的東西。
於是返程。
回去之後,大家各自都先洗了個澡,而後一起吃飯。
飯後開會。
會上除了總結和討論,這枚蠟丸最後被擺到了桌面上。
蠟丸倒是不難開啟,問題是現在不知道里面是什麼,得做好取出之後萬一需要立即封存的準備。龐統為此還拿過來一個透明的抽氣真空盒。
從手感上來說,這個蠟丸是比較輕的,裡面肯定不是金屬,也不是玉石,和蠟質的密度差不多。
這個操作是寧霜來的。
寧霜畢竟是考古經驗比較豐富的專業人士,處理這蠟丸和處理某些特殊的出土之物異曲同工;而且她的手法確實很細膩,使用各種小工具也很熟練。
蠟丸倒是很輕鬆地就剝開了。
裡面居然是四顆小丸。
蠟丸的直徑不過一寸多,這四顆小丸也就是指肚大小。
每顆小丸外面還包裹著一層白色的像是油紙的東西。但這東西肯定不是紙,戰國時期還沒有紙呢。
很可能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動物皮子。能做得這麼薄這麼軟,技術著實令人歎為觀止。
一一剝開“油紙”,裡面也都是丸狀物體。
隨後,寧霜順勢就將“油紙”墊在下面,讓大家細看。
未及細看,滿屋生香!
而且實在是太香了!
不僅香,香味還多種多樣,帶著層次變化,眾人一時之間甚至都有些沉醉了。
“這是香爐所用的香料!”吳奪連連嘆道,“還沒點就這麼香,香味又如此豐富,要是點燃了,肯定更加美妙!”
吳大志點點頭,“這本來就是四種不同的香料,而且有的香料,一種就有多種香味。”
這四顆香料小丸,一顆是近乎黑色略帶白色紋理,一顆是棕黃色,一顆是灰白色的,一顆是黑褐色夾雜淡紅斑點。
而此時,香味已經淡了很多,同時這四顆小丸的表面,彷彿也變得有點兒“硬化”了。
“這不會就是四大名香沉檀龍麝吧?”龐統開了口,“我看表面起了變化,要不要先裝起來?免得成分流失。”
“對,就是沉檀龍麝。”吳大志介面道,“表面起變化,主要是長期被封存、乍一接觸空氣的事兒,問題不大。不過先裝起來也好,因為沉檀龍麝,也有品級之分,這四顆雖小,卻都是極品中的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