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劫秦記> 第14章 行萬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章 行萬里 (1 / 2)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xǔ)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南華經》與《南華劍經》,一個是練氣心法,一個是煉體秘笈,兩者相輔相成,兩本經典均是一位得道之人所著,大道蘊藏鋒芒,稍有不慎,便會對身體有損。一般人真的練得成嗎?”

秦瑜雙腿盤膝而坐,頭頂的古榆傳來陣陣清香,沁人心脾。左手持竹簡,右手拿獸皮,秦瑜認真對比著二者的關聯之處,尋求著一絲突破。

原來秦瑜白日修煉劍經時,遇到些許不適,全身經脈阻塞不通,空有一身力氣,卻無法由內向外的施展。就像這瑤池水下的岩石,水重千鈞,岩石穩如老松,好不動搖。秦瑜稍微感悟到水之道時,察覺水柔,可融萬物;水利,可穿頑石。

就好比瀑布下的秦瑜,面板受到水的衝擊,猶如針落在身上,刺痛無比。一灘積水奔流而下的速度常常讓秦瑜痛得咬緊牙關,按照劍經的修煉方式快速調動自身潛能,順應全身經脈的執行。這樣,方能在一次次衝擊之下提高自己的身體強度和力量!

而現在,秦瑜感覺到身體的強度彷彿到了一個極限,力量也不再增加,更加詭異的是,自己一點力氣也使不出來,和未曾修煉過的自己一般無二。正是如此,秦瑜才在此地尋求答案。

遇到不解之疑,老師囑咐少年要從書中尋找解決之道。此道非彼‘道’,即是方法,也是答案。老師說過:道乃吾師,書亦是也。可見博聞強識的作用。書可藏道三千,自然也可傳道。

“相呴以溼,相濡以沫…相濡…以沫!”

少年沒有了之前的玩樂心態,思考問題,感悟大道的時候前所未有的認真、專注,心無旁騖。口中喃喃自語,待到少年念頭通達,思緒百轉,心道:我還是忽視了柔的作用,一味尋求至剛至強,反倒忘了自身的極限所在。剛柔並濟,相互扶持,才是此經的玄妙之處!

少年口中不停的回味著《南華經》所言:“,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少年念頭通達之後,腦中不斷浮現著蘇蘇的身影,從最開始的在自己眼前晃來晃去的嬉戲,再到後來漸漸變得端莊,像極了從天上掉下來的小仙女。青春美麗,撩動心絃。

現如今,兩人相隔不知千萬裡,自己修煉之餘常常想起這位美麗動人的女孩兒。不知道遠在青丘的蘇蘇,蘇瑾兒,是否也是如此。懷瑾握瑜兮,情不知從何起,但願有始,亦有終。

秦瑜明悟剛柔之理過後,藉著《南華經》的感悟,梳理著自身的經脈。瑤池仙境充沛的靈氣,如泉水一般貫入少年略顯弱小的身軀,由四肢百骸間緩緩進入到大小不一的經脈。體內傳來絲絲脹痛感,秦瑜知道是經脈內的靈氣在幫助自己拓展其寬度,增加經脈的韌性。以便之後的修煉。

遙遠的一座山頂上,老人那混沌黯然的雙眼,穿過層層雲霧。秦瑜獨自一人修煉的場景出現在老人的眼中,只不過在老人眼中,天地皆白,唯有秦瑜一人染墨一般,突兀不已。‘看’到秦瑜獨自解決了修煉的難題,老人欣慰頷首而笑。然後繼續密切的注視著少年的成長。

秦瑜又開始了日復一日的修煉,白日修煉劍經中的煉體築基之法,夜晚藉助月華參悟《南華經》和《道經》。經過秦瑜這些時日的修煉,他發現兩本心法,在對道的解釋、理解上有相通之處,但在‘理’的探索方面又大相徑庭。

而《南華經》有點像是對《道經》的繼承的意思,卻又脫離了其‘無為’的核心思想。老師的無為之道,返樸歸真,無所為而無不為。《南華經》中更加表現了一種逍遙天地間,我即是道,道即是我的思想。這與自然自有其規律完全是兩個極端。

秦瑜對此疑惑不解,嘗試著貫通二者卻又難以做到。一個人又在古榆樹下冥思苦想,靜默不語。就在秦瑜絞盡腦汁之際,老師出現了。

“相信含章也看出來了,這《南華經》的不凡,與為師的無為之道,自然之道相去甚遠。卻又脫離不了道的本體,這也是為師所著的《道經》的開篇之言:無有謂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三千道藏裡面,各有其對道的闡述,而唯有老師之言,道盡其中玄妙。若說出處,相信三千道藏之中,大多都是老師《道經》的衍生之道。而這本《南華經》…”

秦瑜欲言又止。

“而這本《南華經》是其中最接近吾對道的理解,然也?”

老人撫須直言,眉頭卻現些許愁色。秦瑜頷首,座前已經沒有任何書卷錦帛。三千道藏,秦瑜早已經熟記,只不過其中的大道至理,自己尚未參透。還需要以手持之,才能更近的感悟其中蘊含的道理。

而對於每夜參悟的兩本道藏,徒手翻閱也難有進展。還不如摒棄外物,借天地自然孕育的大道來感悟其中的至理。這也足以說明秦瑜的天賦,卻實,豈非人哉!

“這,其實是你師兄所作,其中因果,待日後再與含章說吧。”

“先說說含章你的問題吧,修行之事,可有所獲,可有所問?”

老人自然知曉秦瑜的修煉不可謂不快,而且這還是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結果。正是如此,老人才前來打磨打磨少年心性,一定要戒驕戒躁!寬心持之!

少年暫且拋開雜念,也不去追究兩經之差異,只是將最近關於修行的疑問提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