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以後,佛教中淨土信仰崛起,透過信仰極樂佛阿彌陀而入淨土的概念廣為流傳。
關東鎌倉古城,便是宋代佛教淨土信仰的日本傳播地,稱為淨土宗。
近幾諸派佛理太過高深,而淨土佛理簡明,貼近世俗,更能被勞苦大眾所接受,在關東影響極大。
之後,一極端分支被逐出鎌倉,那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可成佛的淨土真宗,又稱一向宗。
一向宗被關東淨土宗驅逐,來到近幾紮根。
因為宗門的佛理簡單明瞭,底層民眾大量依附,反倒成了近幾三派中,世俗力量最強的一支。
大御臺所身份高貴,他舉辦禮佛,自然是由比叡山天台宗的重要人物到場主持。
等到了御臺那邊,義銀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主持禮佛的,竟然是一名尼正。
他也是詫異,以大御臺所的身份,天台宗上人不便下山,至少也該派山上各寺的座主,或者地位尊貴的大尼正來吧。
誰想到,來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尼正。
在常人眼裡,比叡山一個尼正已經不算小人物,但到了足利家這個層次,說是輕待羞辱也不為過。
除非,是大御臺所自己指定。
御臺的佛堂內,檀香環繞,佛光圓潤。這種沉浸式的氛圍,最適合宗教信仰的加深。
武家男日子過得憋屈,在家中沒有地位,又被諸多限制,無法自由活動。
除了少數兄弟會和手帕交的集會,她們禮佛信教,也是為了排解精神上的空虛。
天台宗高深的佛法能在上層站穩腳跟,就是因為這些男子不需要懂什麼佛法。
他們修得不是佛法,而是寂寞空虛冷。
義銀能被武家男子看作揚眉吐氣的偶像,也是源於替這些可憐人狠狠爭了一口氣的緣故。
他入佛堂,周圍的氣氛明顯停滯了一下,不少眼光已經脫離佛經佛像,轉了過來。
主持的尼正親自上前迎來,素色裹頭遮面,只露出兩隻漂亮的大眼睛在外。
睫毛長,眼黑多,眼白少,水靈靈得沒有侵略性,極柔和,隱隱還帶著一絲憫人的慈悲。
裹頭不緊,縫隙之間略略能看出她相貌端莊,亦是美人。
“貧尼天海,見過謙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