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不是很明白鄭公子在幹什麼,但看起來有趣。
於是,工地好像成了戲臺,每天都有很多人圍觀,其中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妙齡少女。
看到鄭鵬開始大動作,一眾吃瓜群眾紛紛開始議論:
“看到吧,那個發號施號的就是崔家三房的女婿。”
“嘖嘖,人家年紀輕輕就是將軍,還有爵位,俺家那二個,有鄭公子一個指頭那麼好,就是祖墳冒青煙了。”
“你們說,搭一個那麼高的架子幹什麼用?”
“用那麼多木頭,這是要建木橋嗎?木橋不夠穩固啊,就是洪水衝不走,泡二年也腐爛了。”
“說一個秘密吧,崔家平房和三房還賭上了,知道賭注是什麼嗎,說出嚇死你們,平房的崔玉芳小姐拿出一套十八件的花擱木傢俱,三房的崔綠姝小姐更了不得,四車嫁妝,這下有熱鬧看了。”
“這事我也知道了,現在博陵很多人都在討論,四輛馬車並排走,那得大多的橋,還要承平房那十八件死沉死沉傢俱的碾壓,看到那個灰衫的下人沒,就是崔玉芳小姐的跟班,天天來打聽情況呢。”
眾人議論紛紛,有的人嗓門大,話傳到鄭鵬耳裡,不過鄭鵬把它忽略,不停地指揮排程。
“少爺,都準備好了。”一切就緒後,黃三向鄭鵬報告。
看似幾天就完成相關工作,其實準備工作是在過年前就開始,鄭鵬等這天很久了,對黃三點點頭,然後略帶激動地說:“吊架準備,現在吊一號木樁。”
一聲令下,馬上有人抬來一根大約三丈高的大木樁,系在吊架的吊臂上,輕輕一抬,就把木樁吊離地面,很快,眾人看到神奇的一幕:吊架的上半的部分轉了半圈,那根三丈多高的大木樁一下子從岸上吊到陵河裡。
“譁”
人群發出一陣譁然聲,誰也沒想到,那個高架子這麼靈活,一下子把那麼笨重的木樁吊到陵河裡。
大唐百姓也會利用簡單的槓桿原理去工作,多是簡單的單向操作,鄭鵬設計的吊架卻能360度旋轉,這讓他們嘖嘖稱奇。
然而,眾人的驚訝還沒完,只見一個匠師在上面調了一下,長長的吊臂也可以移動,只是簡單地調幾下,就把沉得的木樁移到接近的位置。
這時在陵河裡,鄭鵬早標好相關位置作好標記,一共八個點,每個點都用長長的竹竿插著,八條竹竿用數字標出來,到時用木樁代替就行,在竹竿的周圍,也搭了船橋,船用纖繩固定,上面鋪了木板,人可以在上面行走、搬運東西。
眾人不知鄭鵬為什麼要標八個點,好像有些點離得很近,奇怪的是,那些木樁都開鑿了槽,看起來怪怪的。
由於配合不好,第一根木樁放下、穩定、調整角度、再到固定,足足用了二個時辰。
經驗不足是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固定,把長度超過三丈的大木樁在河床上固定,還要達到鄭鵬“撼不可動”的標準,那要花很大的力氣打樁,十多個壯漢輪流出動,拼命把木樁往下打,把手都打得酸了。
這時吊架起了巨大作用,放下木樁後,繫了一個大吊籃,人可以站在吊籃裡打,輕鬆很多。
有了第一根的經驗,後面輕鬆了很多,第二根花了不到一個時辰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