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對,就以張孝嵩為例,要不是被彈劾,憑戰功升官晉爵,必能創下一番事業,可惜世事造化弄人,正所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鄭鵬只是笑了笑,不再答話。
有關朝廷決策的事,說少錯少,跟這個黃立本只是泛泛之交,沒必要跟他掏心窩子。
這時回朝之師已抵達明德門外,距離明德門還十多丈時,隊伍停下,除了手持旗幟的旗兵,所有人都下馬,馬堅、張銳一行十數人,走向走出幾步,然後向被御前侍衛簇擁的李隆基單膝跪下,齊聲叫道“拜見皇上。”
一聲令下,後面跟著計程車兵也一起單膝跪下,大聲喊道:“拜見皇上。”
西征之戰,主要是以西域將士為主,包括西域依附大唐的各部落,班師回朝不是所有人都回長安接受封賞,而是將領和立了大功的將士人,大約大約一千二百人,這是兵部商量過的。
人少顯示不出大唐雄師的威武,人多耗費巨大,一下子那麼多訓練有素的將士進京,安全也是一個問題,討論過後確定一千二百人的規模。
雖說只有一千二百人,可喊的時候一千二百人一齊用最大的氣力喊,營造一個巨大的聲浪,站在很遠的百姓也感受到鐵血雄師的氣勢。
行軍禮的人中,有高大威猛的將軍,有白頭髮的老人、有臉上還帶著稚氣的少年郎、有隻剩一隻手計程車兵、有扶著柺杖的勇士.....、
不同的,是一張張形色各異的臉,相同的,是他們臉上的堅毅和自豪、眼中燃燒的忠誠和激情。
一聲振見,把軍隊的精氣神都喊了出來。
看到如此威武的雄師,李隆基臉上出現激動的神色,走上前,朗聲地說:“好,你們是朕的好兒郎,是大唐忠實的衛士,朕以爾等為傲,眾將士,平身。”
“謝皇上。”
這時站在前面的馬堅、張銳還有突騎施的代表烏代很有默契地再次單膝跪下,雙手把戰利品奉在李隆基面前。
張銳一臉正色地說:“奉旨討伐,幸不負皇命,請皇上收下。”
李隆基饒有興趣地說:“哦,說說這是什麼?”
張銳恭恭地說:“皇上,這是撥汗那國王阿了參的感謝信及禮單,感謝皇上助他復國,以及表達對皇上的敬仰之情。”
“撥汗那對大唐稱臣納貢,一向對大唐恭敬有加,朕出兵也是合乎實情民意,好,這份禮好,朕收下了。”李隆基高興地說。
高力士連忙接過張銳手中的信件和禮單。
這可是大唐傳播仁義、威名遠播的鐵證,也是李隆基文治武功的見證,自然要好好保管。
“皇上”突騎施年青將領烏代雙手把一把鑲著寶石的彎刀奉上:“這是吐蕃賊子畢而斤的佩刀,畢爾斤是吐蕃入侵撥汗那的最高將領,在潛逃回吐蕃的路上被我軍所擒,特將他的佩刀獻給陛下。”
李隆基一臉正色地說:“吐蕃賊子,行有恥言無信,屢犯大唐,若然不知悔改,他朝朕一定把它荑為平地。”
吐蕃仗著地勢,成為不服大唐管教的異數,大唐試過安撫它,例如太宗在貞觀年間把文成公主許配給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全一段佳話,文成公主不僅嫁到吐蕃,還帶去大量的先進技術和知識,大大的促進吐蕃的發展,然而,強大後的吐蕃卻多次出爾反爾,現在成了大唐的心腹大患。